股市操縱行為的耗散結構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上海證券報)
有個著名的貝納德效應流體力學實驗:一層流體,從底部均勻加熱,熱量將系統不斷推向遠離平衡狀態,當上下溫度梯度達到一定閾值時,系統就會突然由原來的熱傳導狀態進入十分有組織的液體宏觀流動態,從上面觀察,液體內會出現規則的六角形翻轉的美麗花紋。197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將開放系統這種在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形成的新的穩定的宏觀的有序結構,稱之為「耗散結構」。
股市是個與外界環境不斷交換信息、資金的開放系統,但當外界信息和資金流達到一定閾值之後,市場就會出現類似貝納德效應那樣的有序運動。比如資金大規模持續注入使得股指形成一定斜率的上升軌道,甚至在一個交易周內出現規律性的漲三天跌兩天的大漲小回走勢,而這種有序結構的形成,似乎是市場各方事先約定好了的。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H. Haken依據組織的進化形式將其分為他組織和自組織。如果一個系統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組織,稱為他組織;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統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種規則,各盡其責協調自動地形成有序結構,便是自組織。所以,股市就被定義為自組織。不同交易者的信息渠道、資金能力和風險偏好都各有不同,但他們在股市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既有競爭又有協同,他們之間複雜的非線性關係或者說自組織動力,使得整個市場表現出自組織的宏觀表象。比如,投資者有越漲越買、越跌越賣的從眾交易心理,市場存在羊群效應,而這些正是股市系統得以實現自組織的基礎。
不同的個股,會有相對應不同的信息流和資金流,會形成一個個小的開放系統,每支個股都是在時空中自組織後,形成完美的浪形和漲跌幅比例。當然,個股小系統之間也存在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比如各股票之間也存在比價效應,而這也正是為何牛市期間多數股票因比價上漲而導致市場雞犬升天的一個原因。
不過,當前的滬深股市卻是冰火兩重天。10月上旬,兩市A股有315只股票回到6000點水平上(剔除2007年10月17日以後上市新股),其中多為中小盤股和重組股,而不少大盤股卻只相當於2000多點的價位。市場沒有在整體上形成自組織有規律性的有序走勢,關鍵是資金流向厚此薄彼。如前所述,貝納德花紋出現的一個條件是在流體底部「均勻」加熱,資金流向不均,自然使得股市難以在整體上形成時空有序的「耗散結構」。當然,對於受到資金持續關照的個股,個股子系統則可能按其自身運作規律形成「耗散結構」的完美有序走勢圖。
各公司經營發展表現不一,但受資金關照回到6000點的個股並非都因為業績改善,其中不少是題材概念股或重組股。在同樣的宏觀經濟環境、同樣的市場流動性條件下,市場因「資金關照」而分化兩大陣營,有違公平道義。在筆者看來,一般投資者對市場風險心存敬畏,而莊家割裂自己與其他投資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不畏風險一意孤行,割裂自家個股與其他「拋棄股」小系統之間理應存在的比價效應等相互作用關係,極力營造自家個股風景這邊獨好,這其實就是市場操縱。另外,一些承銷商哄抬新股價格,使其遠離老股估值標準也存在同樣的市場操縱機理。
一個系統自組織功能愈強,其保持和產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強。比如,蛋白質的聚合物大分子鏈是由許多小單元有規律的組織起來的,這些小單元特定排列的出現只有經過宇宙漫長時間才會出現一次, 因此有人認為生命的產生是絕無僅有的偶然事件;而普利高津等人則指出,這種生物大分子鏈是在遠離平衡態的條件下系統內部自我組織、協調一致產生的,是地球長期演化的必然產物,並非純粹的偶然事件。當股市越來越偏離自組織的市場軌道時,其生命力和前景自然堪憂。
股市是自組織的市場,但政府監管等外部力量也可通過外部指令施加影響,因此,實際上是一種存在外部控制變量的自組織市場。股市操縱盛行,說明亟需適當加大「監管」對市場的影響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