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低碳技術風險帶來新商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6-02 10:28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侯變化大會上,中國作出了2020年國內單位總值二氧化碳下降25%、風電全球第一、水電容量全球第一等承諾。對于險企而言,這些數字背后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險企低碳可掘金
“中國綠色經濟行業的發展空間巨大,保險公司需要與時俱進;如果沒有及時調整,就可能會錯失機會。”達信(北京)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韋樸(PaulWilkins)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
“在中國,保險提供產品性能的保障時間是25年,但剛剛起步的光伏企業能否活過25年還是個問題,那么25年后當這些公司資不抵債甚至破產倒閉了,保險公司是否可以確保仍然執行賠付責任?對于太陽能電廠和運營商而言,一年的陽光強度,日照時間對太陽能發電量影響顯著,項目就可能無法獲得預期的回報”在韋樸的描述中,低碳技術方興未艾,它們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也就為保險公司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的提供了空間。
中外險企爭打“低碳牌”
在國內的保險公司中,“低碳”概念也一再被提及。
早在2007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下發 《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后,我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就開始起步。中國人保已在湖北、遼寧、重慶等地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2010年以來,多家保險公司都打出低碳牌。天平車險宣布即將推出綠色車險產品;4月份,中國平安啟動“低碳100行動計劃”,該計劃包含環境污染責任險、針對氣候惡劣地區的小額保險等21項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
韋樸指出,在中國保險市場上,能為高新技術提供保險產品的企業有外資也有中資。“中國環保局在全國范圍推行環境責任險試點,我們看到人保、平安都參與了這些工作。”
但以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來論,中國傳統保險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低碳領域的競爭相對落后。
“今年7月1日,新的《侵權責任法》就要生效,該法在企業的環境責任方面有一些重大改變,比如采取了一個舉證倒置的原則。在這種原則下,企業的抗辯費用就會很高,我們估計,會有很多企業選擇環境責任險來規避一些風險,”韋樸表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