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邱志昌專欄】主流類股將由高價科技股轉向??

首席經濟學家 邱志昌 博士 2020-09-14 07:00


壹、前言
(圖一:充滿科技可實現夢想的Tesla,AFP)
(圖一:充滿科技可實現夢想的 Tesla,AFP)

現在美國高科技類股的高昂股價,多是在 10 多年以前所無法預測到的。Apple 公司 30 多年來的股價,可以從個位數字價格,一路攀爬到接近 500 美元 / 股;且其過程又一路不斷拆分股票。最近 Tesla 電動車股價也面臨分拆需求;分拆高股價的股票、就是以公平方法降低價格,讓所有投資人多可買得起這檔股票,加強股票的流動性 Liquidity。流動性在交易市場價格結構中,其附加價值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不少股票如果將分拆事件包含在內,可能不少科技類股價多已上達天聽了。每一個世代、或是每次產業大革命之後,總是會有當下世人認為,這些產業將主導未來人類文明;於是這一類股價被極端愛好、股價高攀到不可一世。這種場景在 1900 年時候也曾經發生過,目前的鐵道軌道鐵路,就是當時高股價科技產業。看看目前日本東京與大阪,複雜的鐵路分工與搭乘者多要費勁分析,可以感受當時鐵道、或軌道運輸產業曾經夯極一時。還有日本在 1989 年達到高峰的土地資產價格,房地產價格也是高貴泡沫到不行。台灣自從約 1955 年有了股票集中市場之後,有與日本同步資產類股價也是一飛衝天,達到登峰造極地步。例如台火與工礦,股價多曾經飆升到千元 / 股以上;台灣金融業在特許未開放或剛開放之際,國泰金控的前身、國泰人壽股價也曾達到千元 / 股以上。台灣三家國營商業銀行第一、華南與彰化銀行,進行民營化初步釋放股權之際,市價也高達 500 多元 / 股。換言之,當時並認定身價不凡的高價格股票,目前回顧起來、卻多是非常離譜的泡沫化價格行情。

貳、當前的科技股價大漲是泡沫化?

在資金行情潮流下,過路財神的金融股股價反而不受到垂憐。疫情時代下的 QE 政策,使得金融業經營出現變化;面對 2020 年 9 月 15 日,美國針對華為禁令將可能會中斷,中國大陸半導體相關廠商,對台灣電子業持續下單;但金融業卻多需要面對低利率的存放款低利差。台股近兩周以來,市場股價表現意圖偏愛低價、或是業績表現還不錯傳產類股;市場趨勢偏向以傳產替代高科技類股為主流。這樣的氛圍到 2020 年 8 月底,台股才開始有真正的徵兆;從航運類低價股、到塑膠類低價股、到鋼鐵類低價股。其實早在 2020 年 8 月中旬後,美國股市就呈現這樣場景;道瓊工業股價指數與 NSDAQ 科技股價指數,兩類指數氣勢開始分道揚鑣;道瓊股價指數的漲幅每天多超過 NASDAQ,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 9 月初,才因雙指數瀕臨歷史高點重跌而停止。投資者對於未來疫情結束後,生活所需要的傳統生活用品,傳產生產的、食、衣、住、行等有效需求出現預期,連結到相關類股或個股股價行情,也多有類似情形;股價原本就漲跌於預期的期間中,終止波動於事件兌現之際。

(圖二:Tesla的股價日線圖,鉅亨網)
(圖二:Tesla 的股價日線圖,鉅亨網)

那現在的所謂高科技類股,與二十年世紀初的軌道產業、1990 年台灣金融寡占產業、1985 年後日本土地產業的高總市值情況有何價值上的不同?當然,對於現代的年輕人而言,必定信誓旦旦地說,Face book、或是谷歌、亞馬遜、Apple 與 Intel、Nvidia、Tesla 等這些企業真是無可替代的產業,這些股票目前可以享受的本益比,當然一定是高不可攀。1990 年日本經濟泡沫化之後,日本央行不斷購債寬鬆貨幣政策,如今相比顯然遠不及 Fed 在 2009 年、與 2020 年的三次與無限量 QE。當時日圓貨幣剛成為 SDR 貨幣,因此當時日本央行購買資產效應始終影響有限。目前在整體結構上傳統股價轉強,但在高科技類股上、逐漸呈現高檔停滯不前;雖然在美國幾大科技類股價上揚幅度,如 Tesla 電動車、Apple 在智慧型手機之後,又有穿戴式智慧裝置等等產品推出,這些利多可以推動它們的股價,但是高昂的股價、真的會讓潛在投資者裹足不前。

半導體或是 IC 設計的股票,從 2020 年 3 月中到目前,多有一大段相當大的漲幅;尤其是 Fed 推進無限量 QE 之後,大漲兩三倍的股票比比皆是。由現金流量或是未來訂單觀點,這種短短不到一年期間,公司總市值就可如此快速增加現象,似乎有誇張之嫌疑?但是在游資充斥的 QE 環境中,幾乎沒人敢認定這是長期泡沫化現象。目前年輕人也感受到低利率,威脅到儲蓄存款的報酬。證券業也鼓勵年輕人存股;最震撼的聲音是,與其錢放在銀行的小小利息收入,不如買進績優股來長期儲蓄。

而行情的變化也並非一帆風順,亞洲股市持續強調港股騰訊、阿里巴巴等上市公司;台股則持續強調台積電與聯發科等,IC 與 IC 設計類股。但這些個股或類股,卻在 2020 年 8 月 31 日出現出貨殺盤現象;台股加權股價指數大跌 137.4 點,收在 12,591.45 點、成交金額比前幾個交易日增加為 2,470.49 億元。

(圖三:台股加權股價指數日K線圖,鉅亨網)
(圖三:台股加權股價指數日 K 線圖,鉅亨網)

自從台股在 7 月 28 日與 8 月 20 日,大盤出現巨額 3,400 多億元成交量後,就開始出現盤整趨勢;不僅成交值萎縮到 2,000 多億元,而且偶發性單日開高走低狀況,每隔數天就發生一次。積極募集資金的投信業者認為,這是募集資金最佳時機,因為這一波 Fed 無限量 QE 將伴隨疫情,將資金行情推升到 2 萬點、甚至 3 萬點以上。如果未來是這樣的演變,那會是甚麼樣景象?很多台灣高科技股價會變成富人資產,一般平民可能高不可攀;而上班族也只能對高股價興嘆、徒呼負負。

叁、無限量 QE 對金融類股的股價卻無推升效果?

但不管大盤指數如何變化,類股與個股如何轉變,過去被視為多頭類股中流砥柱的金融類股,在每次 Fed 的 QE 政策下,始終得不到多頭垂青。30 多年前台灣進行金融業改革開放,首先開放證券行業、再來開放銀行產業、最後進入金融控股公司,完成金融業自由化。在 1985 年到 1990 年之間,台灣股票集中市場,以金融類股票最為搶手,但事隔 30 多年之後,取而代之的是電子半導體與 IC 等產業股票。這對於在 QE 政策下獲利耀眼的金融股,似乎是背道而馳;因為金融類股有價證券投資獲利並不差;而且職場上金融從業人員薪資待遇,多在平均水準以上。金融類的獲利來自於三大塊:一為存放款的利差、就是借錢與存錢利差部分,第二塊則為股票投資這一塊,第三部分則為理財商品的銷售。當 Fed 使出 QE 政策時,資金寬鬆會造成貨幣供給過多,市場利率下跌。銀行放款獲利將會受到壓縮,這之所以在 2009 年到 2015 年 Fed 進行三次 QE 之際;歐洲的銀行業、尤其只是以貸款為主的德意志銀行,瑞士信貸與匯豐銀行等,其借貸收益多受到負面影響;這次以台股金融類股去檢視,也可以發現有異曲同工之處。

(圖四:金融類股價指數周K線圖,鉅亨網)
(圖四:金融類股價指數周 K 線圖,鉅亨網)

全球最早成型的金融中心是,英國倫敦金融中心;該中心或稱該地區是以金融業務為主,除存放款之外還有保險、證券與外匯交易,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外匯交易、與存放款的利差,尤其是全球最大的隔夜拆款市場。倫敦的 LIBOR 是為全球國際借貸的中報價中心,因此當全球最主要的美國央行 Fed 開啟寬鬆貨幣政策之門後,倫敦金融中心的 LIBOR 利率水準將會下滑。在資金錢滿為患之際,銀行利差獲利主要來自於,消費與企業金融的放款收入;在每次寬鬆貨幣政策大行其道之際,存放款利差多會被壓縮。在 2014 年 ECB 祭出負存款準備率後,為徹底解決債務、ECB 也進行歐元 QE 政策;當時歐洲各家銀行利差獲利其差無比,每況愈下。這種低利率與負數存款準備率,逼得德意志與匯豐、及瑞士信貸銀行,三家聯手在 LIBOR 參考貨幣市場利率,上下其手作價、使 LIBOR 失真。這種事後來東窗事發、被 ECB 與美國金融監督委員會分別罰款;在貨幣寬鬆之下,放款除利差大大縮小之外,還有逾放與呆帳問題;資金越容易借貸,債務人的還債意願越差。

肆、結論:疫苗遲早研發出現?無限量 QE 將無限期!

在 Fed 無限量 QE 的推升之下,美股道瓊NASDAQ 股價指數,在 2020 年 9 月 3 日雙雙暴跌變臉。道瓊股價指數大跌 807.77 點,而 NASDAQ 則暴跌 598.34 點。但這幾天的大幅震盪多遠不如,2020 年 3 月中旬之際的 COVID-19 疫情,剛開始出現的各種熔段機制。而台股開始出現,偶發性傳產類股股價的變化,越來越頻繁;這是會是意味著整個結構性股價的改變,會偏向低價現在不起眼股票?似乎高價位的科技 IC 類股行情,不該視為泡沫股價??因為 Fed 的無限量 QE 政策,在 11 月 3 日不管誰當選下一任美 國總統,多不會改變它的趨勢。大多數投資者多明白,當高科技股價到達高峰之後,疫苗的出現將會帶動,各自經濟體的有效需求;也會讓國際交流逐漸活躍起來。因此屆時的食、衣、住、行生活行業,也會恢復商機;而相關類股的股價將會上揚。這是一定必然的演變??未來事實演變真是這樣??

(提醒:本文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商品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

#偏弱機會股

#波段回檔股

#均線指標下殺

#帶量跌破均線糾結

#動能指標下跌股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