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謝平:大國企可以通過互聯網自行融資 每天分紅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網訊息 中國投資公司副總經理謝平在博鰲分論壇“互聯網-金融:通往理性繁榮”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互聯網金融發展將有益於證券市場的未來。譬如大國企通過發展互聯網金融,不依賴銀行,在網上掛出融資工具箱,每天就可以分紅。

以下為文字實錄:


主持人:我先把互聯網金融,現在大家都有一本書,在博鰲論壇上發表的《互聯網金融的報告2014年》,可能大家都看見了,我把這里面的核心內容講一講,講完以后我會給嘉賓提問,然后嘉賓們回答,然后在場的聽眾提問。下面我先講《互聯網金融報告》的核心內容。

互聯網金融有三大項,一是資訊的數字化,人類的行為很多時候具有數字化,現在估計可以達到90%,再就是能力的不斷提升;二是網絡通信的充分發展,你想想一下人類將來有一天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wifi全部免費,這種情況下,這三項技術同時存在,實際上意味著一個顛覆性,人類遇到這種顛覆性的技術,對人類的很多行為都有顛覆作用。這三項技術同時存在,上一次顛覆技術是電腦,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基本模式非常簡單,一個是傳統金融的代表,就是銀行交易,我們現在在經濟學上分析,直接金融模式和間接金融模式指銀行和交易所、資本市場,這是金融學的兩種基本原則。我們現在所說的互聯網金融是指另外一種模式,大家可以看,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模式最簡單的道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n個需求和n個供應這,通過互聯網市場進行配備,他們的理論基礎都是有的。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支柱,資訊處理、資源設定,資訊處理三大支柱,互聯網金融主要的所謂的有序,大家可以看出金融的互聯網化、網絡銀行、網絡證券公司,再就是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支付,這是互聯網金融目前的核心,就是人類在最近幾年首先出現第三方支付,后來自從iphone發明以后,第三方支付挪到手機上以后,使人類的整個經濟行為發生變化。第三是互聯網貨幣,第四是大數據,第五是p2p,第六是眾籌,第七是在其他新的商業模式等,互聯網金融它這么六方面的發展,大家注意這些慢慢在發展當中。

互聯網金融有哪些創新大家可以看一下,我覺得這是我的理解,第一個創新就是互聯網精神對金融交易和組織的影響,就是互聯網精神,這是目前金融界和互聯網界有時候為什么有爭議?大家對互聯網精神這種平臺開放、民主、去中間化,這種精神,而我們金融業的精神是貴族、華爾街、制造資訊不對稱、賺錢。互聯網精神和金融精神本身有些衝突。二是交易可能性邊界,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民主化和普惠化,這是對現代金融是巨大的創新,就說最本質的體現就是說互聯網金融在金融的普惠金融方面的三個特點,一是覆蓋面廣,一是公平性,一是可獲得性,這個事情金融界傳統金融做不到,它完全是按照嫌富企貧,但互聯網精神是普惠的,理論上在互聯網上n個供給者和n個需求者交易可能性邊界無窮大,是n×n次方,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邊界永遠有限的。

第三,交易成本低,這個大家都容易理解。交易成本低,這就是大家認為互聯網上的金融產品競爭力強。 第四是直接交易,脫媒、去中間化,大家可以想象把互聯王不要從技術角度認為是網,你想象它是個市場,你就可以感受到這個市場去中間化是很典型的。 第五,互聯網金融的很多創新軟件化、實用化,在一定程度上共用,這很重要。互聯網金融當中很多東西把金融與非金融的界限打通,把銀行證券、保險(放心保)的界限打通,把銀行和非銀行打通,你可以想象一下,比如你騰訊收購了大眾點評,你在任何一個餐館,如果你吃飯的時候最後買單的時候可能賣兩分錢的保險你買不買,保險這頓飯2天以內安全,打車也可以買理財產品,互聯網金融可以把很多金融產品、理財、投資、支付、保險都內嵌在你的旅行、購物、吃飯、打車、看電影,比如前兩天的電影的阿里推出的娛樂寶,假設可以每人買100元投資3部電影,也許這個投資就是未來的電影票,也許可以拿電影票送親朋好友。你可以想象這個產品本身把電影融資和想看電影未知的電影融合在一起,這是股票融資。因為它大眾化,每人一股100元,隱含的就是2張電影票,你說這個東西叫什么呢?是股票還是電影票?沒法區分,這就是互聯網金融本質上可以內嵌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生產行為,都可以隱含著金融產品。如果沒有這些移動技術,原來人類做不到這種東西,現在很多app,在蘋果app store上下載最多的是金融產品。有個小伙子為某個保險公司設計保險產品非常簡單,1元投保意外險2個月或者1個月,很多小朋友為自己的同學買5元、10元,可以保證這個同學在未來出現意外險,比如1元賠1萬,這個保險一個月賣了1個億,成本10萬不到。這種產品內嵌到人們的生活中,這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只要你想象到的任何東西、任何不確定性可能隱含著任何保險產品。

這種創新成本這么低,一般的金融機構很難做到。這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互聯網金融與交換經濟這有點經濟學的內容,互聯網使很多原來不可能交易的事情變成了交易,使很多行為可以跨時空的進行設定,這就是互聯網在人類經濟活動當中大幅度提高效率的典型案例,就說你衣食住行很多東西通過互聯網可以交易了。比如微信紅包,把人類的傳統紅包模式變成這種模式,最典型的就是拼車和住房交易,大家都知道打車軟件出現以后,每一個出租車司機可能有好幾個客戶,每個人也可以對應好幾個出租車司機,到了首都機場沒人排隊,一下飛機都有定點的人接,出租車也不用掃馬路了,交易成本很低。這樣有可能出現出租車沒有了,等於每個私家車通過打車軟件都可以變成出租車公司,美國已經有這樣的拼車軟件了,上班順便捎幾個人,他下班捎幾個人,這樣整個車的交易市場就變了。另外最典型的美國住房軟件,現在我們也出現了,他到北京旅遊(000802,股吧)住你們家,你到加州旅遊住他們家,這樣旅館沒了。住房產權還是你的,但是他每一天的居住權是可以通過互聯網交換的,而且收費比旅館便宜很多。你這么理解互聯網作為市場形態,你就發現它使人類市場交易邊界趨向無窮大,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前兩天說阿里要買中石油加油站,如果加油站被某個it公司買了,如果每個加油卡在加油的同時就知道每個消費者的數據,這個加油卡就可以賣保險產品,這個卡可以延伸出無限的產品,很多人都在搶中石化下游銷售的,因為這里面有幾萬個加油站,有幾千萬張加油卡,這就變成互聯網金融的熱點。這個加油卡隱含很多理財產品、交易產品,只要這個卡有人的名字就可以發明很多金融產品,這樣想象的話,就知道互聯網金融的核心交換經濟、市場匹配。

再看一下前段時間爭議比較大的余額寶,現在流動性無窮大,但收益零,移動支付把這個界限打破了,它不是現金當現金用,它在001秒當中,他支付的時候,這個東西本身附加收益權,余額寶就是這個典型。把我們原來的經濟學當中、金融學當中最基本的原理,流動性和收益的對立統一了,你可以想象一下未來人們用移動支付所付款買東西的可能不是錢,是某種投資產品,是某種保險產品來換麥當勞、來買衣服,不一定非得用錢。因為這個支付當中含有的任何金融產品,理論上講都可以貨幣,都隱含著收益權,都可以賣別的東西,主要移動支付在幾秒中把所有資訊都處理掉,你就可以理解存款、貨幣、投資是一體化,你要有想象力想象這個金融理論的問題。也就是說可以拿保險產品買東西,拿投資品買東西,不一定非要貨幣或者現金,這就是我們理解余額寶,余額寶只不過是有三個特點,他具備三個特點,它對大眾、青年人的吸引力就這么大。他為什么做到5000億、4000萬個客戶?現在已經出現有些公司年輕人沒有銀行帳戶了,都是在支付寶,發工資直接打支付寶,支付寶體現到手機支付。我曾經做過一個假設,人類在互聯網上的支付系統有變化,后來人民銀行的官員說我的想象力太大了,我的想象力是所有老百姓直接在央行開戶,比方說你是13億人,超級網銀,不在商業銀行開戶,人民銀行說理論上講你的設想可以做到,但是錢哪兒來?從中央銀行批發來再找貸款。支付系統有可能會變化,然后每個人都是手機帳戶。你理解這種支付系統理解余額寶的時候,是這么理解就有想象力,互聯網貨幣也是這樣,我說的不僅僅是比特幣形式,當互聯網上這種點對點,產品的網上數據交易貨幣,無論是比特幣還是其他幣,它有必然性。數據消費品越來越大必然出現數據貨幣,出現數據貨幣以后和現實貨幣必然有交叉,比方你拿數據貨幣去麥當勞賣,他收,因為麥當勞也需要在網絡上購買數據商品,這樣自然會產生數據貨幣和現實貨幣的兌換率,而且數據貨幣和央行貨幣不一樣,不是集中發行,它是自生產的。現在除了比特幣,人類已經在探討網絡貨幣、另外一些貨幣的可能性,所以說席勒教授也說了,比特幣有泡沫,但是我們有更好的支付系統,人們在網絡上需要新的支付系統,自適應的互聯網貨幣,胡祖六教授知道,他在哈佛畢業的,就說最早哈耶克他們曾經設想過人類按照某種規則發行貨幣,而不是央行集中控制,央行控制最大的特點就是通脹。原來這種設想很難做到,現在大家感覺到互聯網上有可能會按某種規則發行貨幣,那樣將來互聯網上的貨幣系統就可能降低。現在很多國家也在研究這個問題,將來人類的貨幣會怎么樣?

互聯網金融另外一個基礎就是大數據,大家討論的比較多。但理解大數據的時候要有這么幾點:數據充分多,這是主要的,遠遠超過人腦的判斷,將來好多事情你不要相信人的腦子,因為他的速度不可能那么快。有些事情你要相信計算機的運轉速度超過人腦,計算機在大數據的情況下可以自己學習、自己再提高,所以說我們互聯網金融的理論基礎就說在大數據的情況下,計算機能夠自動找出違約概率,能夠自動找出風險定價,所以說這套系統對人類的保險、對人類的貸款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他以后這套演算法來做證券、保險的定價的時候,不依賴於人類看資產負債表,比如銀行貸款不看資產負債表,而是根據大數據自動算出來的概率,這對我們現在就不一樣了,這是我們理解大數據與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大量行為數據的分析不依賴於財務報表,現在在p2p上應用的比較多,保險上也應用的比較多,因為我們認為這些行為數據里面包含著將超過我們財務數據的因果關係。

互聯網金融當中交易成本和資訊不對稱很低,交易可能性集合會很大,比方說p2p網絡貸款中,陌生人之間可以貸款,眾籌網中一個項目拿到上面,大家可以眾籌。為什么交易可能性邊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方說p2p,這是互聯網金融當中的核心產品。你在p2p上如果說存款,你可能100萬只有6%的利息,如果把這100萬分成20個組合在p2p上直接貸款,每個貸款5萬,這樣貸款20人,但是貸款的利息可能是10%或者15%,這樣等於是買了信用保險,這20個組合中哪怕有兩個收不回來,最後的利息收入和本金加在一起比全部存在銀行還要高,這原理就不一樣了。因為它這個可能性交易集合,你存款肯定保險,收益很低,你p2p貸款足夠分散的話,但每個貸款收益率很高,如果有個違約概率,最終收益可能比存款還高。存款是資訊固定的,p2p資訊不固定,但是利差大,足以覆蓋,結果等於買了信用保險,而且信用保險中違約概率是10,20個產品有2個收不回來,最終收益都比你直接存款收益大。這種情況下,他這個概率和我們一般傳統金融的概率就不一樣了。

互聯網對銀行的影響就是這個,直接交易,現在存款給銀行,核心原理就是大家把存款交給馬行長,認為馬行長可以找到最好的貸款人、風險定價,你相信大,但是你們不知道他吃了你4個點或者5個點的利差。但是互聯網金融上給你的平臺有100個貸款人你自己買,而且假設這100個人數據有,過去交易數據也有,足夠分散,每個人貸款1萬,那就不一樣了,風險自己承擔,但是這么大的利差足以覆蓋你的違約概率。現在爭議最大的就是這兩種模式,銀行也不希望p2p發展,但是p2p發展這么大,將來肯定要監管,但是它的模式、基本原理完全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好處,它解決了很多小額貸款的人,比如你們買自行車、你們家裝修、買彩電,這種臨時性的需求幾千元、一兩萬的錢,在網上幾分鐘就打到卡上,一個月或者幾天就可以還,這種便利性銀行無法替代,它的生命力就在這里。現在很多國際上的pe都對中國投p2p市場非常驚奇,他們投了不少錢。

證券業最典型的案例,你們可以想象,在中國特別特殊,在美國不一定做得到。在中國證券開戶是到個人,實際上很簡單,這么多股民,中國假設有5000個上市公司,2億股民,都可以直接在交易所開戶,開資金戶、股票戶,完全可以做到,現在就可以做到,完全不需要證券公司的經濟業務。我問過上交所的老總,他說完全可以做到。當時我們模式設計的時候就是股票掛到個人名下,a股帳戶。互聯網金融最富有想象力的就是融資工具箱的假設,你假設人類將來有一天在完全大數據的高度計算的能力下,每個企業的數據都能夠計算出在時間序列上在時點上的違約概率,這種好的企業,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完全不依賴於銀行或者貨幣市場,可以在網上掛出融資工具箱,誰愿意投資、誰愿意借錢給我,我按每天計分紅,完全可以做到。隨時賣股票、賣貸款等,如果互聯網做到風險定價的話,這是人類在互聯網金融下極端的假設。這種假設的前提有很多,比方說全社會數據的數據化,大家對這個企業每天、每個小時的違約概率都可以計算的話,等於這個企業的估值在市場上隨時變化,大家可以隨時買金融產品,隨時兌換、隨時兌現,每天分紅。

現在做的比較多的互聯網金融對證券業的影響是另外一方面--眾籌,現在很多小的股權融資用眾籌,眾籌在美國做的比較好,而且眾籌最早起家的就是電影融資,電影是最具有不確定性的東西,但是電影投資、很多投資都非常難,你先把劇本掛在網上,誰愿意投誰投。后來這個模式發展到很多行業了,眾籌模式,現在在中國也有好多發展新的方式,所以眾籌模式在小的股權投資上,現在在證券業運用非常快,而且只有在互聯網上才能做到。互聯網金融對證券業的影響很大,互聯網金融對保險的影響,王總在這兒,他們用的非常好,根據人們的行為數據找到最準確的概率。我曾經經常舉例說車險是最大的險種,傳統車險是根據過去出事故的概率來決定費率,這已經是很先進了,互聯網金融下,可能要把司機的血壓、工作地點、走的路程、路上有多少紅綠燈等等計算再確定這個車的費率,兩種模式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加州已經出現不用人駕駛的汽車,拍照不是給人,是給汽車,為什么呢?因為汽車不用人駕駛,可以算出汽車沿路發生事件的概率,他就不用人駕駛了。谷歌正在做這個實驗。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將來對我們人類的保險是非常有影響的。行為數據的自動演算法,因為人類生活當中n個不確定性,我這里有一句話比較抽象,互聯網金融的保險將接近阿羅的文章,保險風險和資源設定提出的完美風險轉移模式,自愿、自由、公平的進行風險轉移。曾經大家都假設過,在一個社區網絡當中,如果這些人互相認識,可以不用保險公司,大家可以互相保他生命的疾病,如果社區網絡的參與者足夠多的話,比如幾千萬,如果每個人的數據是比較透明的話,就阿羅模式,人與人之間互相轉移風險在大數據上、在互聯網上,尤其社區網絡和搜尋引擎能夠為這方面提供很好的數據基礎。

現在糾結的是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我這本書講互聯網監管的差異性、一致性、特殊性等等,全世界對這個事情比較糾結,美國走的比較先進,互聯網金融監管為什么那么特殊、那么難呢?它就取決於最基礎的經濟原理,它在這個市場上有n個供應者和需求者同時交易,他不可能通過某些中介,所以他天生隱含著監管的難度。我們現在監管誰?因為現在金融監管是兩個邏輯,一是產品邏輯,假設產品有多少外部性,一個是機構邏輯,假設這個機構有外部性,這是人類監管的產品邏輯或者機構邏輯,或者出事就找機構。如果互聯網上是n個人同時做交易,n個需求者和n個供應者找不到該監管誰,只能找平臺。如果這個平臺又不在中國,怎么辦?在facebook上,你怎么辦?比方說我在facebook賣保險產品,你監管誰?所以說它這個互聯網金融天生這個監管難度是比較大,但是你要承認互聯網金融有外部性,有欺詐、貸款逃跑等,各方面的原因都有,需要監管。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無論是立法角度還是監管者的各種情況,目前來講還沒有系統性監管,不像銀行、證券保險,我們有系統性監管的方法,有機構監管、有違規概念等。大家都知道昨天閻慶民主席說了p2p的監管,但是這些理論和要點,我在這個書里面都寫出來了,尤其是p2p,大家知道銀監會的副主席說了他們要進行監管。現在p2p監管有兩種模式:美國模式、英國模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放開準入、事后追責,你事先批很難,p2p現在發執照很難,但是有一點可以做到,互聯網,你在平臺上的任何交易行為都留有痕跡,美國大部分是法院打官司,平臺有義務、無條件的提供任何數據、任何備份。他可以做到數據的充分性,給未來追責留依據。或者風險儲備多提折扣,這些都是通用的做法,但是總體對p2p監管原理來講,目前看來還是雙邊追究。假設p2p絕對雙邊,平臺一點責任沒有。在這種模式下,它的監管應該是這樣的,平臺只能留足夠的備份。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