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

富士康重組求變:“最后一公里”還有多遠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6-28 08:21

李娜

[ “但今年,鴻海似乎少了一些對業的擁抱熱情,多了一些對政策以及股價的不滿。”王君毅告訴本報記者 ]

精益求精的工藝並不能帶領鴻海走出股價的陰霾,全球第一大代工廠的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深諳此道。

在26日舉行的鴻海股東大會上,郭台銘首先向股東深深一鞠躬表示歉意,盡管嘴裏說“股價是大環境的因素,我不能控制”,但他依然忍不住(對股價)慨嘆“百思不得其解”。自2008年元旦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鴻海已大跌64.39%。在截至5月底的這一年中,鴻海營收同比下降12.6%,而在此前,鴻海今年的目標是營收同比增長15%。

變革似乎到了最迫切的時候

在前日長達八小時的股東大會上,鴻海宣佈分拆業務結構重整的決議,並計劃減少其對蘋果公司品製造的依賴,重點放在開發新技術、智慧財產權和電子商務上。郭台銘稱,鴻海計劃在三年后將整個企業分割為一些獨立的子公司,並希望以此實現收入的增長。

“相較於近年通訊終端受到高度重視,相對應的製造業卻還是寂寞、漫長且難得到掌聲的行業。”在台灣電子時報召集人王君毅看來,製造業的真正轉型與附加值如何對應業的瞬息萬變是急需解決的問題,2013年對於鴻海來說更重要的是守住成果。

7月啟動第一波結構性調整

在幾個月前已有台灣媒體報導稱,郭台銘計劃閉關兩個月,只為思考公司未來的轉型,其中“艦隊分拆、大小通吃、最后一裡”將會是轉型的三大主軸。

在股東大會上,鴻海首先公佈了分拆的計劃,前期先以兩三個事業群做試行,在試行階段鴻海還是主要控股股東,結構調整不會稀釋股東權利。郭台銘稱,調整對集團獲利也不會有影響,透過公司的獨立經營,可以讓他更專心在其他業務發展,本質上重組是希望集團從“航空母艦”變成“航空戰鬥群”,進行海陸空聯合作戰。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進行第一波重組的是鴻海的“網絡連接品事業群”NWInG,以及碳納米管科技、膠材技術兩項應用,其中7月份啟動分拆的NWInG最受外界矚目。[NT:PAGE=$]

根據鴻海集團副總裁盧松青的報告,獨立之后的NWInG,名稱將改為FIT(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依舊將從事連接器相關品的研發設計與生等,包括高頻高速及光傳輸連接器與材等。郭台銘介紹稱,連接器品可應用在雲端、高速網絡、無線通訊、汽車電子等領域,穿戴式電子品也會用到連接器品。“鴻海連接器是世界級的品,連接器事業群目前排名大陸第一,有信心在3年內可以做到世界第一。”郭台銘說。

目前,NWInG的年營收約在800億元(新台幣),約占鴻海整體營收比重的2%,業務重整后將有機會突破千億元新台幣關卡。

有台灣供應鏈分析人士向本報記者稱,此前由鴻海和正崴主力供應的蘋果iPhone外部,從去年底以來陸續被分散到日系廠、美系廠以及大陸的立訊精密,連接線和連接器的訂單流失嚴重。業務分拆后不但可以“以小博大”獲得更多訂單,也可以以“無負擔”的姿態重新搶食蘋果訂單。

“連接品事業群有多項專利,未來獨立后還可以向外界客戶收取專利費。”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而分拆的技術應用方面,作為主要負責方,天津富納源創公司是全球第一家將碳納米管商業化並賺錢的企業。碳納米管科技包括所有觸摸屏品,從兒童教育平板GPS、工業電腦、電子書到手機等,郭台銘曾認為光是這一部分,未來就可以分拆出5~10家,目前其擁有的專利技術授權超過2000項。而膠材科技則可以替代螺絲,提高品的生良率。

在業內看來,分拆的舉措可以幫助鴻海在第一年提高20%的銷售額。郭台銘也希望未來這些貼上鴻海“金字招牌”的小金在脫離鴻海后,股價表現都可以超越鴻海。

目前,鴻海超過20個事業部門能夠被分散成獨立的子公司。

代工轉型迫在眉睫

DIGITIMES內部報告稱,早在幾年前,郭台銘就曾表示將通過分拆上市的方式,將鴻海富士康向控股公司的方向發展,並且在2011年的股東會中,提出第七艦隊的概念,強調將讓集團中“天上飛的、水上漂的、地下鑽的”都分別推上檯面,除了展現各自價值外,也可以進一步達到業的高度整合。

但蘋果的好生意沒有加快巨頭轉型的腳步。[NT:PAGE=$]

參加過2011年和2012年股東大會的王君毅表示,2011年鴻海股東大會上,郭台銘猶如剛剛完成艱難的閉關修煉、武功內力均提高一成的宗師,言語間除了透露蘋果的品有多難開發,又為鴻海能完成此項艱難任務而感到驕傲,同時還津津樂道其既有的供應鏈運籌與成本管控能力。而在2012年,雖然開始有從業人員意識到,不管製造業做得有多精細,都將難以改變低利潤困局,但鴻海依舊憑藉著對“工廠、技術、貿易的轉型”規劃,成功讓當年鴻海的合併營收與凈利分別上衝到新台幣3.91兆元與947.62億元的史上新高成績。

“但今年,鴻海似乎少了一些對業的擁抱熱情,多了一些對政策以及股價的不滿。”王君毅告訴本報記者。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雖然鴻海已經加快了代工轉型的步伐,但可以看到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品合約製造商身上,蘋果訂單去年帶來的營收還是占到60%以上。此外,硬件轉型以及通路的建設對於鴻海來說還是一條需要探尋的路子,短期無法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開始讓鴻海急。

可以看到,不管是和樂視還是小米的合作,鴻海今年已經開始改變過去只和一國際大廠合作的慣例,近期,鴻海又罕見地在台灣召開新聞發布會宣佈與Mozilla結盟,投入火狐(Firefox)開放平台相關品開發。

另外,鴻海也在加強對終端渠道和品上的滲透。DIGITIMES分析師稱,富士康此前依托旗下子公司廣宇,搭配富士康與德國Metro Group(麥德龍)的合作計劃,在大陸投資百億新台幣,打造1萬家以上的3C及家電渠道連鎖店。

但以大陸的渠道為例,在記者的採訪中發現,萬馬奔騰商店和飛虎樂購已經處於几乎“夭折”的處境。盡管很多電子數碼品牌與富士康有深度的代工合作關係,但在代工之外,富士康並不能獲得任何有優惠條件的渠道授權。因此,富士康也只能和其他經銷代理商或零售商一樣,靠出貨量來爭取供應商。

鴻海發言人對記者表示,鴻海今年仍然會加大硬件外的投資。郭台銘則稱,今年轉型重組之后的集團合併營收仍以15%為成長目標,即今年挑戰4.5兆新台幣的目標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