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每日衛星照:大氣二氧化碳全球分佈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0-31 14:14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28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觀測站(NASA s Earth Observatory)今日公佈了一張衛星測繪地圖,展示了大氣二氧化碳目前的全球分佈狀況。

几乎所有關於全球變暖的討論都以二氧化碳開始或結束。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溫室氣體對地球具有保溫作用,沒有它們,地球的平均溫度將為下降至攝氏-18度。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由於燃燒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人類一直在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這些被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增高了地球的溫度,併產生廣泛的影響。

二氧化碳是既不是最強有力的,也不是最豐富的溫室氣體,但它是一個最負責改變全球氣溫。鑒於氣候和碳之間的密切聯繫,研究人員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保持緊密的跟蹤。第一個獨立觀測基於空間的文書,獨立測量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白天和夜間,多雲間晴的條件下都超過了整個地球,是美國宇航局的 。

下面這幅地圖是根據NASA的Aqua衛星上的大氣紅外探測器(AIRS)的觀測數據繪製的,顯示了對流層中層的二氧化碳濃度。對流層中層是天氣現象最頻繁出現的大氣層。這些數據收集於2013年5月,當時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至少80萬年裏的最高點。

這幅地圖表明,大氣二氧化碳在全球各地的分佈是不均勻的。濃度最高的區域——顯示為黃色——在北半球。南半球的二氧化碳濃度較低。今年5月,北半球的生長季節剛剛開始,所以植物只吸收了較少數量的大氣碳。

氣體在大氣層中的流通和分佈受噴射氣流、大型天氣系統和其他大規模大氣環流控制的。AIRS的觀測結果提出了新的問題,即二氧化碳是如何從一個地方流通至到另一個地方的,包括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和其他問題,NASA准備在2014年發射軌道碳觀測衛星(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軌道碳觀測衛星是第一個專門監測二氧化碳的衛星,它將提供更高精度的觀測數據。

我們現在獲得的大氣二氧化碳數據大部分來自夏威夷冒納羅亞山(Mauna Loa)的一個監控站,該站由查爾斯·大衛·基林(Charles David Keeling)於1958年創建。下面的圖表中的數據就來自該地面觀測站。這個圖表顯示,2013年5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峰值百萬分之399.76。工業革命初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約為百萬分之278。

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生的影響——包括全球氣溫變暖、天氣模式的改變、生態系統的變化和極地冰蓋的融化——被匯總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提交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該報告將於2013年9月30日公佈。該報告的摘要將於9月27日在網上公佈。上一次總結評估報告於2007年發布。(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