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抵押正面臨尷尬 典當行與銀行叫冷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2-14 15:08
福州古董商老江在北京馬甸橋看中一個正在轉讓的臨街茶坊,希望可以盤下來開古董店。于是,為了兩周內籌集100萬元的租金,就聯系了北京三家典當行,希望用自己多年收藏的官窯瓷器做抵押貸款,但典當行派鑒定師上門看貨后都拒絕放貸,理由是真假意見不統一,所以無法定價。老江聽聞工商銀行上海分行1月中旬首發第一筆藝術品抵押融資業務后,馬上從北京飛到上海,拿著藏品到上海分行咨詢受理細則,大堂經理卻告知不接受私人藝術品抵押,已經發行的那款業務是有國資背景的企業擔保才放貸的。于是,老江又同步走訪咨詢了同樣在2009年和2010年就做過藝術品抵押貸款業務的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結果都被告知不針對私人開展藝術品抵押業務。
藝術品抵押正面臨尷尬局面:一方面,藝術品拍賣市場不斷攀升的億元價格使得藝術品抵押仿佛有很大的市場潛力;而另一方面,來自鑒定、評估和變現等多方面的瓶頸卻正在扼殺藝術品抵押業務的活力。在傳統當鋪里,古玩字畫一直是負責鑒價貨物收當與贖取的朝奉們掌眼的當家飯。穿越歷史,在現代典當行中,雖然藝術品金融化屬性在不斷升溫,藝術品典當卻長期斷檔。藝術品抵押成為典當市場最冷的一塊蛋糕。
評估機構“高開”
典當行“低走”實踐
藝術品抵押正面臨尷尬局面:一方面,藝術品拍賣市場不斷攀升的億元價格使得藝術品抵押仿佛有很大的市場潛力;而另一方面,來自鑒定、評估和變現等多方面的瓶頸卻正在扼殺藝術品抵押業務的活力。即便是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研究所去年12月通過中國收藏家俱樂部文化藝術品研究院與上海東方典當有限公司合作采用“60%科學規范流程手冊+20%儀器鑒定+20%專家經驗”的架構進行文化藝術品質押融資試點,并希望在銀行等金融領域全面推廣和普及,但借由藝術品進行抵押融資這一愿望,在銀行和典當行看來,看似近在咫尺,實際操作卻困難重重。
上海東方典當行董事長王福明對《東方早報·藝術評論》記者說:“藝術品很少能在我這里通過抵押借出錢來!典當行的估價師看得懂古董真假和價格的人太少。雖然有合作試點的評估機構做鑒定鑒價支持,但真正能通過評估成功抵押和典當的藝術品目前還沒有成功案例。盡管如此,每天卻會收到很多從全國各地發來的藝術品圖片,希望評估之后可以抵押貸款,可是僅靠圖片就已確定大部分是贗品。”王福明對收藏贗品的客戶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有位客戶多年間收藏了一屋子的元青花,請我們帶著估價師去隨意挑選,只想貸1000萬元并且只借2個月。如果元青花是真的,對我們而言就會有一筆可觀的月息收入。還有一位葉先生拿著傅抱石1963年山水人物立軸和徐飛鴻1948年的馬想抵押,結果用高倍放大鏡發現是微噴高清印刷品。”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齊白石的作品,齊白石一生共畫了28000多幅作品,齊白石美術館收藏了2000幅,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收藏了18000幅,意味著將近2萬幅畫是靜態的。但目前藝術品市場流通的齊白石作品超過20萬幅,等于在20多萬幅畫中只有8000幅是真品。
中國收藏家俱樂部理事長孔達達對《東方早報·藝術評論》記者說:“我們有幾百萬元的財政撥款專門用于通過試點建立估價體系,評估報告以中國收藏家俱樂部文化藝術品研究院的機構名義出具,典當行一般根據我們評估報告上的價格打3折作為藝術品抵押兌換的當金。評估結果一旦出現錯漏,我們將全額賠付典當行出當的本金。目前我們只針對簽約合作的上海東方典當行客戶因融資需求所提供的藝術品做鑒定估價。主要是書畫、玉器、瓷器雜件三大傳統門類。鑒定每一件東西的格式化條款不低于50條,瓷雜類比如元青花,根據器形、胎質、釉色和款識四大門類分列300個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