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股

走出保險規劃,"四大誤區"易走兩個極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6-13 08:01

從單身期到家庭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空巢期,每個人的保險保障都應該根據不同人生階段的特點,進行具有不同側重點的規劃,形成一個類似于“梯級消費”的概念。

只是,在這么一個長周期的保險規劃中,很容易步入一些常見的誤區中,為此我們要特別注意,盡量避免。

誤區之一

壽險只能增加

而不能減少

有人認為,既然是階梯式消費,就應該是爬坡式向上,保險產品只能越選越多,保額也應該逐漸累加。其實不然。隨著人生階段的不斷向前,總體而言保險是越買越多了,但具體到每一個險種上并非完全如此。

壽險規劃的改變,并不只是意味著保單數量的增加。由于家庭責任、經濟收入變化,每一時期需要的保障重點會有所不同。

比如,壽險額度在單身期較少,到家庭成長期和成熟期因家庭負擔較重而變得很高,但到了老年會再次降低,因為老人已經不是已成年子女的最主要經濟來源了。醫療類產品的變化也不是直線上升的,因為不同時期對具體的健康醫療類產品需求很不一樣。年輕時需要的意外醫療保險,到了35歲以后可能更多考慮終身健康保險和終身醫療補貼。

到底是增是減,關鍵還是看具體的需要。

誤區之二

年輕人暫不需買保險

在單身期,也就是保險的“初級消費階段”,年輕人總是對保險抱著無謂的態度。比如,不少年輕人會說“意外太偶然,應該輪不到我”。

世界這么大,哪有那么多的意外發生,即使有意外發生也不一定輪到自己。很多人都抱著這樣的僥幸心理。但意外是突如其來的客觀事故,它不是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什么時候光顧、光顧到誰頭上,誰也說不準。也正是因為意外事故發生的概率及其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年輕的時候才更應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它具有“一人為眾、眾為一人”的互助特性,盡管意外事故發生給人們帶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災難,但如果投保了一定保額的意外險,這份保障至少可以使受難者及家屬在經濟上得到相當的援助,在精神上給予一定程度的安慰。

也有人認為,年輕時買保險不如做投資掙錢。年輕人可以不用購買儲蓄性質的保險,但高保障型的產品必須有備無患,只要每年繳納的保費是在合理的收入比例范圍內,它對你的整體投資計劃不會有什么影響,相反它還能為風險投資保駕護航。

誤區之三

不愿給自己買保險

家庭成長期,財富的積累還起步不久,卻又有了家庭和孩子的負累。新買住房要還月供,大宗家居用品尚需添置,到處都是需要用錢的地方。此時此刻,夫妻雙方可能在保險上有些“氣短”,不愿意給自己買保險增加支出。

有些人覺得“我經濟負擔比較重,沒有閑錢買保險”。周先生今年32歲,上有老下有小,他總說:“我不買保險,家里要用錢的地方多著呢,沒那閑錢,最多給孩子買一份。”

但對于有家庭負擔的人而言,保險不是奢侈品,而更像是必需品。沒有對自己意外傷害、重大疾病和收入能力的保障,就根本不可能保護好自己的家庭。你寧可在別的地方省出一點來,也要安排好自己的保障。

但是,經濟成本畢竟是需要考慮的,所以處在家庭成長期,預算比較拮據的家庭可以選擇一些沒有現金價值的產品,并根據你的實際需要投保,保費就會比較便宜。

誤區之四

成熟之后

易走兩個極端

到了家庭成熟期,以下兩個保險消費的誤區比較明顯。

一是有些人覺得“有錢可以替代保險”。到了家庭成熟期,家庭財富已經積累到最高點附近,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已經有能力應付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一切財務困難,尤其對于從未有理賠經歷的“有錢人”而言,可能會產生“保險無用論”的想法。

但是,積累財富不容易,為什么要把所有的重任都往自己肩上扛呢?比如一次重病需要10萬元,雖然你的財力負擔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買了保險,很可能只要1萬元就解決了問題,為什么不用保險來留住你的9萬元呢?相較針對大多數人的經濟風險保障作用,對于有錢的人,保險更有意義的作用還在于保全已擁有的財產。

另一方面,特別看重家庭的人,在家庭成熟期可能還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特別喜歡買保險,認為“保險買得越多越好”。

可是不要忘記,購買越多的保險,同時也就意味著將要繳納越來越多的保費。一旦自己的收入減少、難以繳納高額保費的時候,將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理性的行為應當是,根據自己的年齡、職業、收入等等實際情況,力所能及地適當購買保險。投保的費用最好是自己收入的10-15%左右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