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行星被白矮星重力撕毀 預示太陽50億年後吞地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23 15:36

图片说明

白矮星附近有正在解體的天體運行。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美國太空總署(NASA)前日於《自然》科學期刊發佈最新天文圖像,顯示在距離地球570光年的處女座星團中,有行星碎片在一顆白矮星約83.7萬公里的軌道上運行。天文學家認為,該行星是被白矮星的重力撕碎,形容這是人類首次「看着一個太陽系毀滅」,同時預示了當我們的太陽變成白矮星後,地球可能面臨的最終命運。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范登堡及其研究團隊,利用開普勒2號太空望遠鏡研究白矮星「WD1145+017」,發現每隔4.5小時,白矮星散發出的光芒便減少40%,意味有東西掠過白矮星及望遠鏡之間。范登堡表示,這是人類首次證實,白矮星附近有由岩石組成、正在解體的天體運行。

太陽等恒星借助核反應運作,把氫原子轉化成氦原子,但當氫原子耗盡後,恒星會轉為燃燒氦、碳和氧等較重元素,體積大幅增加,直到外層消失,留下體積接近地球的核心,成為白矮星。天文學家預測,太陽50億年後將耗盡氫原子而急速擴大,吞噬水星、金星,甚至地球;即使地球逃過厄運,亦會因重力而被白矮星拉近,終被撕碎。

除預示地球未來外,這次發現或解釋了白矮星表面出現重金屬原子的原因。一般來說,鈣、矽和鐵等較重原子會受白矮星超強重力的影響而被吸進核心,表面只剩氫及氦等輕原子。但天文學家發現,部分白矮星表面仍存有重原子。今次發現或意味重原子來自圍繞白矮星運行、被重力撕碎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