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潛規則:陷阱重重的家電維修業 越修越煩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0-22 11:45
近日,消費者余女士向本報反映,她家的燃氣熱水器壞了,維修工反反復復修了四五次,每次都會收取幾十元至上百元的維修費。剛修好時機器運轉正常,可使用一個星期左右,又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她懷疑維修工故意“預留”故障,以增加維修次數賺取維修費。
在對家電維修行業進行深入了解調查后,記者發現,家電維修業的潛規則真不少,“沒病小修”、“小病大修”已經成為行業的潛規則,更有甚者還玩起了“偷梁換柱”、“暗渡陳倉”的把戲。信息的嚴重不對稱讓消費者在這些潛規則面前完全處于劣勢,稍不留意就可能陷入重重陷阱之中。
沒病小修 小病大修
在網上,一則名為“業內人士自爆家電維修內幕”的帖子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曾長期從事某品牌家電維修的趙偉(化名)在帖子中透露:“很多廠家,甚至一些國際品牌的售后服務中心都是外包出去的,由個人或公司承包。這些售后服務中心和生產企業之間簽有委托維修協議。在這種外包維修服務的模式下,如果家電尚處于‘三包’期,這時的維修行為一般比較正規,承包維修商也會認真完成維修,維修費用由廠家直接支付給維修商。一旦超過‘三包’期限,維修費則由消費者直接支付給維修商,這時的維修可就大有講究了。”
“沒病小修”、“小病大修”是家電維修行業普遍存在的潛規則,這一招主要就是把家電說得毛病百出,或把小毛病說成大故障,借機牟利。比如電視機沒聲沒影了,本來只需幾角錢換個保險絲就可解決問題,卻被維修工說成是某個主要部件壞了,需要換新的,收取客戶幾百元;比如空調電容器壞了,維修成本只有100多元,但維修工仔細“檢查”一番后,卻說是壓縮機壞了,從而收了用戶2800多元錢;電視機用久了,一些焊接部位松動,本來只需補焊一下即可,但維修員卻要求換主要部件,由此又多收了幾百元……
對此,王先生可謂深有感觸。不久前王先生的數碼攝像機發生故障,當時他以為是機器部件損壞,便找到維修店。對方告訴他鏡頭有問題,收取了150元的維修費。但此后類似問題又出現,王先生上網發帖向網友咨詢故障原因。“有網友告訴我,這主要是操作失誤造成的,只要恢復出廠設置就可解決。照此一試,故障排除,根本不是什么鏡頭問題。”
曾從事某品牌空調維修長達6年的劉程偉(化名)在網上發帖坦言:對一臺空調來說,真正的維修費超過120元就算很貴了。小毛病說成大問題,在整個行業內是普遍現象,進入這個行業不用多久,任何人都會知道。
絕大部分消費者對家電內部的構造和運作原理并不清楚,而他們對身穿廠家制服的“正規”售后服務人員又非常信任,一般不會表示懷疑,往往是維修工說什么就是什么,說怎么修就怎么修。維修以后,也很少會有消費者將外殼打開核實維修結果,所以,維修工可以毫無顧忌地行使他們的瞞天過海之術。
偷梁換柱 以次充好
仔細回憶一下,你所接觸過的家電維修,是不是都歸因于“某個零件壞了”,最終都要更換新零件才恢復正常?
“所謂修理,其實就是換零件。”這句話在修理行業內,也是一條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連先生家的臺式電腦突然黑屏,連先生趕緊將電腦搬到維修部進行檢修。當時,維修人員說是顯卡燒了,連先生隨即花錢換了一塊顯卡,同時交了20元錢維修費。次日開機時,電腦再次“罷工”。這次,維修人員先是換了塊顯卡,但電腦依舊沒反應,隨后又換了一個叫做“管腳”的元件,電腦才算恢復工作,換“管腳”又花了20元錢。誰知,電腦搬回家后相同故障再次發生。于是,趕緊向精通電腦維修的朋友求援。“可能是電源有問題。”果然,朋友換過電源后,電腦恢復正常。在朋友的提醒下,連先生第三次來到維修店,退了更換的顯卡,要回原顯卡一試,電腦一切正常,“顯卡沒燒。”
無獨有偶。劉先生家的空調出現問題,外機停止運轉。經商家售后維修工檢查后,說是壓縮機壞了,需要更換壓縮機,費用近2000元。更換后,劉先生留了一個心眼,將換下的壓縮機留了下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一名維修師傅,并讓他檢查了一下。維修師傅將“壞掉”的壓縮機重新安裝,發現空調運轉正常,壓縮機根本沒有壞。
所謂“偷梁換柱”就是在維修時偷偷把人家電器上價格昂貴、質量很好、沒有損壞的零件換下來,換上廉價的或從舊電器上拆下來的零件。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掙筆維修費,而且還能弄到一些好零件牟利。而不知情的消費者只能被蒙在鼓里。
那么,換下來的配件又去了哪里呢?知情人士透露說,替換下來的配件有的修復后裝到新機器上去了,有的則當作新品又換給了消費者,如此一來,維修商從中賺取的利潤也就更大了。
暗渡陳倉 “制造”故障
黃先生家的空調剛買了一年,第二年夏天再用時發現不制冷了,維修工檢查后說要加氟。之后,維修工為空調加了氟并收取了80元的費用。之后,空調運轉正常。第三年,空調又出現老問題。這次,黃先生找了另外一家維修部的維修工。“你家空調漏氟,需要加氟。”維修工說。“怎么會總是漏氟呢?”空調連續兩年嚴重漏氟,黃先生倍感蹊蹺。再三追問下,這名維修工才吐露實情:原來這臺空調三番兩次需要加氟,就是因為連接外機的銅管上一枚螺絲沒有擰緊,造成漏氟。
雖然黃先生沒法證實那顆螺絲到底是安裝工和維修工故意不擰緊還是“意外”,但“暗渡陳倉,‘制造’故障”的確是家電維修行業的一條潛規則。
所謂“暗渡陳倉”,就是一些修理工在客戶家里查出家電故障,卻借口修起來很麻煩,要把家電搬到維修部慢慢修。然后趁客戶不在現場,隨意“制造”故障,修好后索要高額維修費。有的甚至還在家電上“預留”故障,讓客戶的家電越修毛病越多,而找到他就手到病除,不僅可以多收維修費,還能落下個技術高明的名聲。
在網上,這種“暗渡陳倉,‘制造’問題,‘預留’故障”的潛規則被網友們評為“最損潛規則”。
收費沒譜 強制消費
只要維修過家電的人對“上門費”、“開機費”并不陌生。不管修還是不修,更不管能否修好,只要維修人員上門,就要收取“上門費”。一般燃氣灶、熱水器等小型家電,上門服務費為10元到20元。洗衣機等中型家電,上門費價格為40元至60元。空調機等較大型家電,上門費為40元到150元不等。且上門費不計在修理費或零配件費當中。而所謂“開機費”就是只要打開家電外殼,看看究竟哪里出了故障。與“上門費”一樣,不管消費者選擇修還是不修,不管最后能否修好,開機費是一分錢不能少交的。
高女士的經歷就頗有意思。高女士家中一臺名牌冰箱莫名其妙壞了,立即打星級服務熱線。上門的維修工經簡單檢查后告訴她,電路板壞了需要拉到維修店去修,約摸維修費兩三百元。冰箱拉到維修店之后郭女士又接到電話,稱冰箱壓縮機壞了,維修至少要800元。郭女士說,早知是這個價錢她就不修了。而廠家則回應稱,“如果您不修,我們現在就把機器送回來,不過您得支付上門維修及搬運費100元。”
漫天要價,收費沒譜,還體現在一些維修工剛開始時虛報價格,然后在維修過程中通過種種名目進行提價。這一招多被一些小的維修點使用。
“我家修壁掛爐,打電話時對方只告訴我上門費為60元,具體的零件價格以維修人員帶來的維修單為準。維修人員上門檢查后說要換零件,拿出的價目表嚇了我一跳,竟需要500元。但人家維修工已經來了,問題也檢查出來了,上門費也必須要交了,即使覺得價格很貴,但這個時候你還有什么選擇嗎?”在媒體工作的楊女士抱怨現在的家電維修價格不透明,有種“強制消費”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