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可樂營銷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0-29 10:07
在大中華地區,可口可樂(Coca-Cola)與百事可樂(Pepsi)是兩個不同的品牌,所代表的是碳酸飲料的第一大以及第二大生產商,這兩家美國企業在全球打得難分難解,不但爭奪各個發達市場的地盤,在各新興市場的競爭也非常劇烈,在大部分的市場中,可口可樂似乎領先一段距離,但是在印度市場,百事可樂則把可口可樂踩在腳底,這樣講似乎不道德,那就先講個在8月美國商業周刊上面的故事吧。
可口可樂印度某地區分公司提供一位印度小商人優惠,只要他能專門銷售可口可樂的產品,那么就免費提供他一個冰箱,印度小商人同意了;隔幾日,可口可樂公司的外籍老板微服巡視這家小商店,詢問他的店里賣什么東西,小商人用印度話(Hindi)說,我賣“Pay-psee”(百事可樂)以及香煙,可口可樂的外籍老板一面看著冰箱里面的可口可樂,一面看著宣稱他在賣百事可樂的小商人,內心泛著沉重的挫折感。
在現代印度口語里,印度文里面的Pay-psee和中文里面的可樂具有同樣的意思,就是指那種黑色的、甜的、含氣泡的碳酸飲料,只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印度剛剛開放外資進入市場的時候,百事可樂先進入印度,可口可樂雖然也進入印度,但是因為印度政府規定要找印度當地的合伙人合資,與可口可樂的內規不符,于是從1988到1993年間,整個印度市場只看得到百事可樂,從此對印度人來說那種黑色的、甜的、含氣泡的碳酸飲料就被統稱作百事可樂。
事實上,自從可口可樂在1993年重新進入印度市場后,曾經砸下大錢,買了三個印度當地的品牌,無奈直到今天,可口可樂在印度市場所有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仍然只有2.6%,遠低于百事可樂的4.5%,根據印度當地的語言學者表示,一旦品牌營銷做到成為當地語言的一部分,這個地方消費者對于該品牌的忠誠度,可能給了該品牌整整一個世紀領先的優勢,很難逆轉。印度可樂營銷戰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投資新興市場要非常留意該市場的歷史文化,才能找到真正的市場趨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