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76到2010,美國創新的變與不變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3-29 08:36
有時候,歷史是一個諷喻高手。
1876年,美國首次主辦了世界博覽會——費城美國獨立百年博覽會。當時的美國剛剛以一個強國姿態踏上國際舞臺。為了維持世博會的龐大開銷,美國國會于1876年初緊急投票,撥款1500萬美元。
134年后,美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籌款之路卻格外艱難。從2006年宣布參會后,美國國會始終沒有批準一美分的政府撥款。2010年1月,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不懈努力下,美國終于依靠民間捐助,在最后一刻湊齊了6100萬美元的參展經費。134年后的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而美元在這134年間貶值了百余倍。
一想到這百余年間的差異,站在上海世博園美國館前的游人很容易把眼前的建筑和“應景”二字聯系在一起。
從空中俯瞰,美國館仿佛一對張開的鷹翅,幾乎就是來自美國國徽的最直白聯想。走進館內,美國館的設計同樣平實而缺乏“噱頭”,三個劇院、一個展示館、一套VIP休息間、一家禮品店和一間餐館而已。
其實,美國館平實的建筑設計正應和了美國人134年間對待世博會一以貫之的態度——務實。
美國館史略
1876年費城博覽會,是破繭成蝶的美國第一次在歐洲老牌強國前展示自己的光彩,所以美國人舍得花錢。
1945年后,美國更是不惜血本,成為世界級展會最熱衷的參與者。這是因為在冷戰的世界里,展會是東西方模式面對面較量的舞臺。美國人當時的唯一目標就是超越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
1991年,蘇聯解體。當年美國國會隨即通過法案,禁止美國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參加世博會等一系列展會。
此后近20年間,美國人先后參加了1992年西班牙世博會和2005年日本世博會,其展館只能以寒酸來形容。
2006年,美國宣布參加2010年上海世博會,但款項卻遲至2010年1月湊齊。人們清楚地記得,2007年金融危機從美國爆發,美國在全球治理的各個環節上都迫切需要中國的協助。
籌款第一功臣希拉里在2009年說道:“每個人都知道中國將會成為21世紀一個非常有實力的大國。他們有一個世博會,這就像是一個通過儀式,一些國家希望借此顯示他們的到來。如果我們不在那里,這會傳遞出什么信號呢?”
當然,美國的世博會不僅是一場公共外交秀。美國館展區總代表費友樂告訴記者,美國館將是展示美國新經濟、新技術的窗口。其中最大的亮點莫過于一部講述宇宙演變和社會發展的4D電影,“這將是一部能感覺到的電影”。
美國館的平實外表難以掩蓋其創意含量,就像務實態度永遠不會遮蔽美國人的創新精神一樣。
創新動力溯源
就在2個月前,一部3D電影《阿凡達》讓世界感到驚艷。站在阿凡達背后的,正是最擅長藝術創作的好萊塢和最擅長技術創新的硅谷。更重要的是,美國人的創新和務實是互為推動的。
人工智能的基礎是英國人圖靈奠定的,但應用最廣泛的操作軟件是美國人的Windows系統。發明汽車的是德國人本茨,但把汽車引進普通人生活的是美國人的流水線。
百余年來,美國人以務實為導向推動創新,以創新為動力激發更多的實際需求的傳統,一直未變。務實和創新的結合也把世俗價值融進了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有知識產權保障并鼓勵,發明家就會追求金錢等世俗的一切。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是哈佛大學的輟學生。Facebook社交網站的創始人馬克·祖克伯格是哈佛大學的輟學生。堂堂的斯坦福大學竟然專門為本科生開設創業課程,鼓勵大家“不務正業”。
承認世俗價值,把更多的普通美國人領進了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領域。
170年前,法國政治家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第二卷寫到,和科學研究充滿了貴族氣息的歐洲不同,美國的民主制度不會引導人們為了科學而研究科學,但是它卻會使研究科學的人大量增加,“即使偉大的發明家不會出現太多,但偉大的發明必將層出不窮”。
在務實和創新的結合中,美國人完成了精神領域的民主革命。這種精神層面的民主——普通人的平等參與、自由思考,反過來也深刻地影響著現實政治。
美國世博館館長溫斯洛(Nick Winslow)告訴本報記者,今年的美國館準備用普通人的故事來詮釋展館“擁抱挑戰”的主題。美國館“想要展示在一個自由社會,人們可以自主地采取行動,為了一個更好的生活去改變世界。”
134年光陰荏苒,美國館展臺上的東西,也從電燈、電話——這些二次工業革命的驕傲,
變成了4D電影、清潔能源技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策源地。
不過,美國創新力的蓬勃生命力不曾改變,美國創新力的獨到邏輯也不曾改變——個人主義的自由觀是美國創新力的源頭,政治民主的保障是美國創新力的制度保障,務實則引領著美國創新力的方向。
134年前,時任美國總統的格蘭特將軍在參觀費城博覽會后,他的評價是:“我們的國家從此擁有了自由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