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庫:2016年中國經濟等風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1-04 11:07
進入2016年,中國進入了關鍵而又復雜多變的一年,就象元旦期間籠罩在霧霾中的北京一樣,充滿了不確定性。看空2016年中國經濟的觀點不在少數。連英國《金融時報》都表示:按照中國的干支紀年法,2016年是火猴年,這可能會為商業和經濟帶來巨大風險,“應該留心這一警示征兆”。
2016年的特殊之處在於,這是“十三五”的第一年,需要為未來五年的發展開好頭,奠定一些經濟基礎。目前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大,這使得維持穩定增長變得格外關鍵。正如中央所強調,“十三五”期間發展仍然是首要任務,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都特別吃緊,不能按舊的模式發展。正如中央高層所說,雖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不是搞新一輪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發展方式、靠強力刺激抬高速度實現“兩個翻番”,否則勢必走到老路上去,那將會帶來新的矛盾和問題。
目標和原則都清楚了,但如何才能做到二者兼顧、如何實現平衡的發展,這是實際工作中的大難題。正如北京目前擺脫霧霾必須要等風來吹散,2016年中國經濟要想有所起色,也必須等風來。只不過,經濟所要等的風並不完全是外來之風,而是通過努力和調整可以創造出來的風。
一是市場化改革之風。中國經濟問題的關鍵症結是結構性問題,而導致結構性問題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化改革不夠。以產能過剩為例,導致產能過剩的表面原因是投資一窩蜂,過度投資制造出產能過剩。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可投資的領域太少,市場準入限制太多,融資渠道不足,結果一旦某個領域被視為熱點,立刻吸引大量投資跟進,很快把這個市場做得過剩。
二是破除壟斷之風。雖然中國搞市場經濟多年,但壟斷在很多領域依然存在,行政壟斷、市場壟斷、資源設定壟斷等多種壟斷並存,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設定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很多地方和領域仍然很難實現,尤其是在部分領域,國有企業還是最大的資源擁有者和市場壟斷者,亟需打破。破除壟斷的改革與市場化改革有著直接關係。
三是創新之風。創新不足是中國經濟的軟肋,這普遍表現在科技領域、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機制、人才培養和利用、產業模式與市場模式等各個方面。相比而言,中國在虛擬經濟領域的創新能力比在實體經濟領域的創新要更“強”一些,這使得中國在股市和其他金融市場的發展極為迅速,大家都習慣於依靠所謂的創新來賺快錢,而對來自實體經濟的創新則遠遠關注不足。
四是政府改革之風。嚴格說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市場化改革的一部分,但中國的政府改革往往需要單獨來大力推動,政府一方面要釋放更多的資源和市場空間,有所不為,從直接的市場競爭領域退出;另一方面則要有所為,做應該做的事情,在公共服務、配套服務、政策服務方面要做好做足。
要享受到改革紅利,需要的時間往往較長,不一定能立馬解決短期問題。但如果要真正解決問題,不再受困於各種短期問題,就必須重視改革問題。徹底擺正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真正深入推動市場化改革,這才是中國市場今後所需要等待的風。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