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外匯

7月社會融資規模銳減 非信貸金融“退燒”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8-10 14:00


央行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信貸投放並不低的情況下,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卻出現了銳減,降至21個月來的新低,其中人民幣貸款占比高達驚人的86.5%。

究其原因,人民幣升值預期減弱、金融監管趨嚴等原因不同程度地導致了非信貸融資規模大幅下滑,進而導致社會融資規模下降、結構銳變。

然而,社會融資規模下滑並非意味實體經濟運行更趨疲弱。恰恰相反,從信貸結構的變化和M1增速回升看,實體經濟正釋放企穩信號,前期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效應初步顯現。

非信貸融資大幅縮水


7月社會融資規模為8088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434億元。據上證報記者初步統計,這一規模創下2011年11月以來的21個月的新低。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之中人民幣貸款為6999億元,占比高達86.5%。而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僅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50.0%。

也就是說,刨除新增人民幣信貸外,7月份包括外幣貸款、信托貸款、委派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在內的融資總額僅為區區的1089億元。

其中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1157億元,創下歷史最低紀錄。交行金研中心認為,這與人民幣升值預期減弱有關。與此同時,外匯局早先設定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限額的計算公式,旨在讓商業銀行合理控制外匯貸款增量,外匯貸款的大規模減少也顯示這一政策已初見成效。

實則社會融資規模縮小、結構生變,並非初次出現,而是延續了6月份的勢頭。當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0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7427億元,創下去年5月份以來的最低值。刨除信貸融資后的非信貸融資規模僅1795億元。

非信貸金融數據“退燒”趨勢得以延續,也許正是監管層樂見其成的。今年3月份以來包括銀監會8號文、持續的債市整頓、外匯局設定結售匯綜合頭寸限額的計算公式等,無一不是在指向金融監管趨嚴,機構被動“去杠桿”。

中長期貸款攀升釋放經濟企穩信號

與歷史同期數據相比,7月逼近7000億元的人民幣信貸投放並不低,譬如較之去年同期多增了1598億元。

交行金研中心認為,一方面近期政府提出了支援鐵路、城市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環保等領域的穩增長措施,這對信貸需求有一定提振作用;另一方面6月份受市場資金緊張、銀行流動性壓力較大的限制,貸款投放不多,部分貸款推遲到7月份發放。

而結構上的變化更為積極。當月對公中長期貸款增加2431億元,較上月多增490億元。對公中長期貸款環比多增與7月穩增長措施實施、部分項目開工有關,其占總新增貸款的比例也從上月的23%提升到35%,是實體經濟企穩的信號。

而同日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也呼應了這一觀點。7月M1同比增長9.7%,較上月提升0.7個百分點,或與企業經營活動企穩有關。7月制造業PMI及大部分細項指標均小幅回升,進口同比大幅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明顯反彈,投資和消費基本穩定。

近期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行長座談會也表示,當前,我國主要經濟指標處於年度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經濟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穩中提質。

貨幣政策維持穩健

在非財政性存款季初同比多減、財政存款大幅增加等因素下,當月貨幣供應增速卻有所回升。7月末,M2同比增長14.5%,較上月提高0.5個百分點,高於年初制定的13%的預期值。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認為,一則QE退出沖擊緩和,估計外匯占款回升;二則錢荒后貨幣政策放松,體現穩增長意圖。

對於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管清友預計,在13%的M2目標下,貨幣政策數量上進一步放松的空間有限,但也不會再度收緊。三季度經濟企穩將得到鞏固。

交行金研中心認為,預計年內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基調,利率和準備金率保持穩定的可能性較大。在外匯占款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預計逆回購可能成為常態,作為基礎貨幣投放、引導市場利率平穩運行的主要工具。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