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生技飆股金脈地圖 發掘下個臺積電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3-16 13:01
生技醫療股價指數正不斷改寫歷史新高,產業市值在5年內翻漲了3倍以上,達4600億元。這個最有機會的新興產業,成了當紅炸子雞。不但有大批海外專家們陸續回臺,同時也勾起了企業大老闆的創業熱情。
今年元月以來,才兩個多月時間,興櫃新藥股寶齡已從四五.二七元漲到一八七元,漲幅超過三倍;而新藥股指標基亞,則從當初掛牌的二十三元,漲到二三一.五元,足足漲了十倍。如此驚人的飆升速度,說明了現在新藥股的瘋狂熱潮!
的確,相較於台灣科技產業只剩下蘋果概念股在獨撐大局,這些年生技醫療股的快速崛起正好重燃投資人對台股的熱情。也因此,二○○七年才編列好的生技醫療股指數,早已突破金融海嘯前的水準,不斷改寫歷史新高至一八○點。生技醫療產業的總市值,也從當初編列指數時的一千五百億元,到目前的四千六百億元,五年來漲了三倍有餘。
日盛投顧總經理李秀利表示,分析一個產業是否躍升主流趨勢,可以直接觀察IPO(首次公開募股)掛牌比率。由於隨著世界各國都力挺境內生技醫療業發展,新藥公司自去年開始在當局政策與資本市場的力挺下,成功扮演台灣IPO新股掛牌的主力部隊。根據統計,去年總計有十二家生技醫療公司掛牌上市櫃,並有十六家公司新登錄興櫃,家數創下歷年之最,無疑是生技醫療產業的大豐收年。
新藥產業 台股新亮點 上市櫃家數頻創新高,多檔衝百元
就如同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在TRPMA(台灣研髮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時表示,一二年是台灣新藥元年!但在何壽川說這話之前,早已有許多聰明投資人先行佈局,因此,才正剛處於萌芽階段的台灣新藥產業就已經見到臺微體、基亞、醣聯、智擎、安成、寶齡、浩鼎等多家公司的股價衝上三位數。面對股價的快速暴漲,讓許多投資大眾不禁要問,還沒賺錢的新藥股會是下一個太陽能產業嗎?
一家位於迪化街的證券公司主管陳宗偉觀察到,今年以來生技產業很熱,投資大眾詢問度也很高,只要是券商辦的生技講座總是座無虛席,台下熱情的投資人積極瞭解生技相關知識。但問題是,真正敢買生技股的人卻幾乎沒有:「那些新藥公司根本沒有賺錢,怎麼可能會好幾百元,一定都是炒作。」這幾乎是許多投資人心中直覺的答案。
從歷史經驗來看,生技股的大漲並非頭一回,○七年編列生技醫療指數時就曾大漲過,一○年也曾出現一波強彈升勢。只是過去的生技股主要由醫材廠及健康食品廠組成,在沒有真正高技術門檻的生技醫療領軍下,生技股表現總是曇花一現,這也是目前投資人不信任生技股會大漲的原因。
第一金投顧研究部經理人宋豪麟分析,現在市場絕大部分的投資人看待生技產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用科技產業的評價模式套用在新藥股身上,於是怎麼看都是不合邏輯。簡單的說,兩者產業經營模式完全不同,當然評價方法也不會一樣。(接下頁)
例如,科技產品進入消費性時代後,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關切的是營收數字;新藥產業正好相反,藥的生命週期非常長,醫生開藥有一定的慣性,一顆阿斯匹靈誕生以來,可以用好幾十年,到現在還是熱銷。所以,新藥開發是漫長的,評價焦點並非在公司是否賺錢,而是未來新藥的成功機會,一旦成功了,藥的收益至少十年。
然而,這些新的投資觀點對於投資人來說,很難被接受,這也是為何當新藥企業股價大漲的時候,會被誤以為是炒作。
然而,深入研究生技產業的投資人可以發現,這一次台灣生技產業熱門的內涵,已和前幾年不同了。過去雖然被稱作生技股,但其實很少有生物科技的成分,絕大部分是健康食品廠商、老牌的學名藥廠及部分醫材所組成的,通常大漲的時間都是發生大災難的時候,例如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疫情、禽流感或是大地震、風災後的防疫等,那時候的生技產業並沒有真正的高科技成分。
而在這兩年生技產業中加入了許多生力軍,像是原料藥廠需要的專業化工、有機化學人才,以及熟悉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或是歐美藥廠查廠流程的人才;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帶有成功經驗的海外專家回臺投入新藥領域了。
日盛投信新台商基金經理人林明輝,是國內早期就佈局新藥股的經理人,他就以近期在經典賽表現出色的中華隊,巧喻台灣的新藥產業。他認為,目前台灣新藥股就宛如中華隊一樣,或許和國際大藥廠相比,台灣新藥產業環境還不夠完整,資金、人才都還差一截。但這一回,不斷的具有像是大聯盟成功經驗的王建民、郭泓志等旅外好手與賽,自然獲勝機會大增。
林明輝說,這一波確實有不少重量級生技界人物,包括了藥廠經驗、新藥開發成功經驗,鑽研某個技術平臺,或在美國和FDA打交道二十年以上的專家級人才投入,這在台灣生技股中是前所未見的情況。
例如,何大一就是在愛滋病領域的權威人士,現在和台灣中裕一同努力開發愛滋新藥。馬海怡和詹維康是Syntex藥廠一手建廠的靈魂人物,現在則是回到台灣神隆,投入原料藥領域。
這群專家從海外回來,將自己擅長領域帶回台灣,複製他們過去在美國製藥的成功經驗,讓台灣新藥產業和國際間快速接軌。這也難怪這陣子資本市場對新藥產業如此興奮,正因為有著國際專家的領軍,讓投資人對新藥產業有了夢想,只要能夠成功複製美國經驗,台灣新藥公司的成長性將難以估算。
文/尚清林 (來源:《財訊》,420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