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民營征信市場大門即將開啟 或成互聯網金融新推進器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10 16:34


華南新聞中心 劉民江 發自深圳

和訊網訊 “征信數據就是資本!就是資產!就是戰略資源!”針對當前中國征信市場現狀,浙江財經大學信用管理系主任葉謙在接受和訊網專訪時如是表示。征信體系的價值和意義早已為社會看到,但擺在人們眼前的現實是,中國目前仍有10億人左右沒有信貸數據。


個人信貸數據的匱乏,一方面是中國征信起步晚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長期以來對征信數據收集的嚴格管控,導致進程緩慢。征信數據的缺失,對傳統金融借貸市場,必然會造成掣肘,而對於當前正在蓬勃發展的互聯網金融行業而言,對征信數據的需求可以用饑渴來形容。而即將下發的8家征信牌照,將進一步完善中國當前征信體系,而這或許也將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推進器。

數據匱乏之痛

如果將征信行業做一個大分類,可以分為個人征信和企業征信兩種,其中個人征信主要是針對自然人信用資質進行調查,企業征信則可細分為財務估值評級征信和財務流動性征信。據統計,我國現有140多家征信機構負責估值評級和企業征信,但提供個人信用服務的合法企業,目前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屬的上海資信有限公司。

據悉,上海資信有限公司於2013年6月上線了網絡金融征信系統(以下簡稱nfcs)。據統計,截至2014年10月底,央行征信系統共收錄了1963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和8.5億自然人的信用資訊。在這些數據中,僅3億多人有信貸資訊。截至2015年7月底,網絡金融征信系統一共收集了574億元規模的網絡借貸資訊,收集的資訊主體數量達到了104萬人。

nfcs雖然對p2p行業開放了業務,但這種規模也只能覆蓋全國p2p平臺的三分之一,仍有大量的數據資訊游離於該系統之外。

“個人征信數據匱乏,大大增加了我們的成本。”錢盆網董事長梁華強向和訊網表示。作為一家廣西本地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實地考察借貸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狀況成為了發展中不能承受之重。“原本幾分鐘就能完成的消費金融借款放款,但為了控制風險,不得不采用人工審核方式,這大大影響了效率。”他說到。

無獨有偶,銀盛支付也遇到了同樣的困難。其董事長李魯表示,就個人征信數據方面,要全面的從各個方面采集個人征信數據頗具難度,而且系統的搭建數據風控模型及不斷優化演算法以提升風控可靠性的難度越來越大。還有,風控人才也是一將難求。

如上聲音,反映出了p2p網貸等民間金融不能像傳統商業銀行一樣從央行征信中心低成本獲得征信報告。大多數互聯網金融企業並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統,甚至其服務對象也並未被央行征信系統完全覆蓋,所以很難享受到正常的征信服務。對於以風控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沒有了征信的“土壤”,未來發展也就成為了空中樓閣。面對這種現實,有著強烈的信用風險管理的需求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得不倒逼征信業改革,個人征信業務牌照的下發應運而生。

大數據之惑

錢盆網是nfcs數據的使用者。在梁華強看來,nfcs也只能作為參考數據,需要自身建設的數據庫配合使用。而李魯也表示,在個人征信數據方面,會在自建數據庫的同時,與央行數據配合使用,同時還會選擇其他數據來源。

市場的需求,與當前中國征信基礎建設,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最近,有訊息稱央行已完成對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八家機構個人征信業務的相關驗收工作,並將於近期正式發出首批個人征信業務牌照。有業內人士表示,牌照的下發將會極大的推動中國個人征信業務的發展,個人信貸資訊不完善的現象或將得到緩解。

但浙江財經大學信用管理系主任葉謙對阿里及騰訊等民營征信機構數據流的價值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騰訊主要優勢在於社交方面的數據,阿里則在電商數據方面具有優勢。這兩方面的數據卻並不是學界所言的,對於個人征信具有絕對意義的金融方面數據。至於非金融方面數據能否作為征信數據,仍然存疑。他表示,不管是阿里還是騰訊,在個人征信,尤其是與銀行和金融方面有關數據采集的依然較少。而且,民間征信機構也面臨著數據公正性與準確性的問題。

和訊網梳理發現,在申請個人征信牌照的8家機構中,只有拉卡拉和平安旗下的前海征信具有金融屬性。例如,阿里旗下的支付寶更多掌握的是貿易數據流,與個人征資訊息相關的金融數據流依然掌握在銀行手里。葉謙也向和訊網表示,民營征信機構除了需要解決搜集金融數據的問題,在很多征信機構是局部的、行業性、零散和分割的情況下如何打破資訊孤島,實現資訊共用依然任務艱巨。

針對學術界提出的質疑,芝麻信用首席數據科學家俞吳杰對和訊網表示,民營征信機構是央行征信系統的有益補充。央行覆蓋的是有信貸記錄的人群,民營征信機構因為數據來源渠道多樣,網絡金融、電商交易、政府機構、合作伙伴甚至是用戶自己都可以上傳數據,所以民營征信機構可以覆蓋廣大沒有信貸數據的互聯網用戶。他認為,隨著民營征信機構及個人征信行業的發展,可以真正的從某種程度上,讓金融更加便利的走向更多的人群,起到普惠金融的作用。

個人征信路在何方?

針對個人征信數據匱乏的現狀,廣東金融學院教授丁俊峰將其總結為4個原因:首先是我國的征信管理機構、機制與管理技術手段不匹配,有些可行的技術手段沒有使用;法律執行還不到位,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弱;從政府層面來說,涉及征信管理的政府職能部門協調不到位,各自為政,資訊資源無法共用;最後,從大環境上來說,推動征信體系建設的行動遲緩,對征信管理的認識不足。

formax金融圈風控負責人張靜靜也對和訊網表示,互聯網金融公司信貸業務的初期其實具有中國很多傳統民營金融企業的一些基因特征,表現為做加法的“有罪推定”。這種“有罪推定”讓金融機構用很警惕的眼光上下打量借貸申請者,加之缺少可靠、易用的征信數據,制約了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

“有罪推定”如何向“無罪推定”發展,審批決策如何不再拘泥於守株待兔式的被動防守,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將會走向何方?對此葉謙表示,這是一個分階段的過程,現階段,需要發揮政府第一推動力的作用,打破資訊壁壘,進行誠信建設。其次是發揮行業優勢,建立有區域特色的數據中心。而在未來,個人征信方面將會打破央行一家獨大的局面,中國征信體系將會實現市場化。

丁俊峰也認為,個人征信牌照對民營機構開放,對互聯網金融機構而言既有幫助,也促進了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互聯網金融機構對個人信用的評估更加的便利,更有利於防范信用風險。他表示,如果我國逐漸實現由民營機構主導管理的征信體制,那么,中國個人征信體制必然會發展為類似美國式的市場導向為主的體制。

人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信用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因此個人征信體系建設的完善與否決定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是否牢固。隨著民營征信機構的發展,逐漸建立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彌補傳統征信機構的不足,為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更多元化的個人征信數據來源。這也許將會成為解決互聯網金融違規操作、缺乏誠信等行業發展中種種問題的最根本的辦法。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