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快,好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0-08 17:32
今天的世界很多事情都在比快,GDP增長快,新產品研發快,餐館翻臺快,高鐵速度快,交易反應快。在當今的投資領域由於整體資本市場缺乏明顯的趨勢,所以一個個拼速度和搞對沖的私募基金開始盛行於世。而在此其中以期貨市場的高頻對沖為主流。
這些高頻對沖私募基金首先是受到券商的青睞,因為券商從經紀業務的角度最喜歡換手率高的“投資規則”。無論投資者是否獲利,證券公司是一定受益的。可是從投資者的角度分析,期貨投資本身不是一種投資而是一種博弈,因為期貨本身是一個零和遊戲。相對於股票和債券而言,期貨沒有例如紅利或利息的未來現金流。期貨是一個純粹依靠對方的損失而獲得自我利益的零和遊戲。就好像你和一個人對賭一樣,根本上沒有區別。任何一個零和遊戲都與經濟實體所產生的真實紅利無關,其收益僅僅憑借對方對未來的判斷錯誤而得。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這不算投資。追溯歷史,這些衍生產品的問世本質也不是為投資而生,而是為保護真實投資所產生的種種保險機制。
由於這是一場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零和遊戲,所以博弈者之間的對抗會與日俱增地慘烈起來。在這時,交易軟件的反應速度、光纜的資訊傳遞速度、交易室和交易所主機的距離都變成角逐速度的方法內容。見到機會就進入,見到收益就出來的博弈充滿了速度與激情。這樣的“投資”生活固然充實,但是由於其脫離實體經濟的本質,它將永遠不會同時也不應該成為主流。
資本市場存在的意義就是由於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所產生的直接融資平臺。所有交易行為都不應該脫離這一原始初衷。歷史告訴我們,任何試圖長期脫離這一基礎的博弈活動都最終以慘痛的失敗而告終。無論是郁金香、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1987年的資產池保護規則的整體失敗,還是日本的經濟和房地產、南美政府危機、亞洲經濟危機、中國6000點股市、美國次債危機和今天的中國房地產,都在周而復始地驗證著這一定論。
期貨快速交易的另一個特點是由於期貨本身就是杠桿型交易工具,所以很多投資者都認為期貨交易風險很高。職業操盤手為了在營銷時打消投資者對期貨杠桿的負面影響,他們通常會用總體風險 = 風險敞口X 風險暴露的時間為理論。如果縮短風險暴露時間可以達到降低總體風險的效果。這樣高頻交易就順理成章地變成了降低風險的好辦法。這樣的想法本身沒有錯誤,時間確實應該是風險考慮中的元素之一。不過時間在其中的比重可能不該到50%這么高。尤其,投資者應該考慮到每個風險敞口的規模和它所交易市場的短暫時間內的規模比例。例如,可能一手大豆在幾分鐘內進出市場不會成為問題,但是100萬手大豆期貨在短時間內進出在中國期貨市場的流動性現狀下應該是不可能實現的。
最終,我想提醒大家,投資是把現在剩余的資源分配給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在未來創造出更高價值的經濟單位。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應該是符合一定經濟實體的經濟周期的。如果我們從信貸的角度入手,哪個銀行會把大部分的資金借貸給三天就能還錢的經濟實體呢?投資本身就應該符合經濟周期,天天進進出出的不是投資而是娛樂性質的博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