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啟斡旋之旅 出訪沙伊埃3國 或居間調停沙伊衝突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1-18 12:12
圖片來源:香港大公網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週將出訪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伊朗。外界認為,北京有可能在目前沙伊的矛盾衝突中扮演調停者角色。
據香港大公網18日綜合報導,習近平將於1月19-23日對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伊朗進行國事訪問。伊朗和沙國正深陷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衝突,習近平此時到訪,將讓中國踏上在中東政局的前沿。
1月4-9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明相繼訪問埃及、沙國和伊朗。分析家預測,這是中國新年重大外交活動的前奏。日本外交學者網站9日則發文,更願意把張明的沙國和伊朗之行視為「斡旋之旅」,稱中國「試圖幫助緩和緊張局勢」。
中國一直與伊朗和沙國保持良好關係,考慮到這兩國相互敵對,這一點殊不容易。例如,沙國、伊朗都作為創始成員國加入了中國牽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雙方都希望通過增進與中國的關係來制衡美國,不過目的各異,沙國不想過度依賴華府,而伊朗需要尋求外交支持對抗美國。
伊朗和沙國都是中國主要的石油供應國,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也非常重要。分析認為,中國和中東世界的現有產業結構存在很強的優勢互補作用。中東地區是「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的交叉路口,相關地區的和平會直接影響到中國西部地區的治理和邊疆地區的和平穩定。目前,圍繞「一帶一路」的相關建設,中國與阿富汗、伊朗等國簽署了不少協議。
如果沙國和伊朗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中國當前的對外經濟戰略(包括「亞投行」業務)就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中國的全球石油戰略也將會有很大程度的波動。中國會竭力阻止這一局面的形成。
據《國際先驅導報》報導,中東對於中國不僅具有能源安全保障、經貿與投資市場、遏制恐怖主義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意義,而且逐步成為中國發揮調停作用的用武之地。
去年12月下旬,敍利亞副總理兼外長穆阿瓦利應邀訪問北京並宣佈,敍利亞政府接受安理會第2554號決議。這是敍利亞政府首次就這一事關國家和政權前途的重大國際安排做出正式回應,這個決定沒有在大馬士革宣佈,也沒有在莫斯科宣佈,而是放在北京,具有重大政治與外交意義,標誌着中國在調停敍利亞危機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伊朗核危機在2015年實現歷史性突破,就包含了中國積極斡旋的重要貢獻。這場危機持續10餘年,一度引發伊朗與美國或以色列劍拔弩張。中國一直反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處理伊朗核危機,堅持「談判與制裁」並舉的雙軌制,兼顧維護世界核不擴散機制和照顧伊朗合理國家利益。在馬拉松談判衝刺階段,中國不僅耐心斡旋,還為破除最後科技障礙提供解決方案,為此,受到美國和伊朗雙方的交口稱讚和充分肯定。成功調解伊核危機,是近年來中國中東外交實踐最為成功的案例之一,而且因其議題敏感、立場差距懸殊以及關乎世界核安全而更加意義非凡。
其實,冷戰結束後,隨着全面調整外交政策,中國就開始中東調停努力。1990年伊拉克入侵和吞併科威特,美國與40多個國家組建多國部隊進駐海灣地區。時任中國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受命訪問伊拉克,試圖説服海珊認清大勢,回應安理會相關決議而免於與多國部隊刀兵相見。由於海珊狂妄而固執,中國調停並沒有產生預期效果,海灣戰爭隨後爆發並以海珊軍隊被逐出科威特而告終。但是,中國的調停努力和靈活姿態引人注目,展示了全新的中東外交理念和思路。
前中國中東問題特使、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吳思科,以及人大重陽研究員陳曉晨在大公網撰文指出,中國有資格成為中東調解人,是因為中國一直以來堅持:不干涉內政、堅持政治對話、堅持標本兼治等原則,加上中國不謀私利,而是謀求共贏,也從不軍事介入,對各方都保持善意,因此獲得各方的信任。
文章強調,中國是大國當中唯一一個與雙方都「說得上話」的國家,這讓中國在維護中東和平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此次習近平訪問沙特、伊朗,體現了中國透過政治對話力促中東和平的決心,也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