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圖當亞太反華大佬 狂開峰會 邀訪日本 自詡領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1-04 15:41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近一年來,展開猛烈亞洲外交攻勢,與中、韓以外幾乎所有亞太國家的首腦舉行過高峰會,更計劃下月邀請東盟10個成員國的首腦赴日,慶祝日本和東盟建立對話夥伴關係40周年,並可能重點討論南海、日本東盟經濟合作問題。種種跡象顯示,安倍早前揚言日本要成為「亞太安全領袖」,實為要充當抗衡中國的「地區大佬」。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近年日本接連出現數位「短命」首相,政權更迭如走馬燈,削弱日本在全球事務的影響力,故安倍在外交上採取更主動策略,屢借機會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他上月底宣布11月16、17日訪問柬埔寨和老撾,稱日本和東盟各國因大海而相連,考慮到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海洋活動日趨活躍,強調「希望能守護自由之海,一同孕育民主和尊重人權的亞洲地區」。
安倍早前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聲稱,日本所能做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在亞洲制衡中國,又稱「有人擔憂中國試圖用武力而非法治改變現狀……那就不能和平崛起」,「很多國家期待日本表明這一觀點」,言辭中自詡是遏華領導者。
《華爾街日報》指,安倍擴張日本角色的野心,在上月兩次東南亞國家峰會上表露無遺,例如在中菲南海領土爭議中公開站在菲國一邊,加上美國總統歐巴馬缺席,變相令安倍的作用看似被放大。
不過,東盟國家未有附和日本,因為安倍的鼓動沒能讓東盟各國感受到好處。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訪問東盟國家,達成一系列深層次合作成果,並明確提出合作的具體內容,中國實在的「經濟牌」大大沖淡了安倍的空頭「政治牌」,令他孤掌難鳴。
其實自去年12月上台以來,安倍已先後訪問東盟10國中的8國,加上本月外訪,便訪問了所有成員國。他一隻手向東盟伸出橄欖枝,另一隻手圖謀修憲,而很多東盟國都是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安倍卻對此選擇性失憶。
安倍外交玩火也引起美國等西方盟友不滿,華府不想被日本捲入亞洲軍事衝突。與安倍政府關係密切者形容,這是1945年後最具民族主義傾向的政權。
分析指,一國謀求在地區和全球發揮更大作用無可厚非,但日本對鄰國無誠信、對歷史無擔當、對右翼無底線,如此「安全領域的領袖」無異於政治囈語,背後謀求的是亞洲霸權的一己之私。在當今謀和平、求穩定、促發展的國際大背景下,安倍的圖謀是逆流而動。
安倍晉三去年上任後,在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發表署名文章,呼籲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夏威夷四點共組跨亞洲「民主安保菱形」制衡中國,這反映他頭腦仍停留在冷戰時期,繼續以對抗代替合作,與時代發展背道而馳,若不放下僵化思維,日本永遠走不出自設的外交死胡同。
安倍在文章中揚言,安保菱形旨在保衛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地區公海。他稱「中國試圖把管轄爭議島嶼周邊水域變成既成事實」,又提到中菲兩國在南沙群島及黃岩島的爭端,暗指解放軍建造航母恐嚇鄰國。
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副會長吳正龍7月指出,在安保菱形發表半年時間裡,中國與「菱形」裡的美國、澳洲和印度的關係取得長足發展,相反安倍的構想沒獲各方呼應,反映他過時陳腐的思維將日本外交帶入困境。在全球化大環境中,安倍要孤立中國,結果只能孤立自己。(接下頁)
[NT:PAGE=$]
印度《經濟時報》早前報導,安倍晉三計劃明年1月26日出訪印度,成為40年來首位應印度邀請擔任國慶「共和日」貴賓的日揆,並將提升兩國戰略夥伴關係。中日關係緊張之際,安倍向印度拋媚眼,明顯是要拉攏印度;而印度也借機向安倍示好,凸顯日本在印度戰略棋盤上的重要性。
日印去年建交60周年,除俄羅斯外,日本是唯一與印度召開年度峰會的國家。國慶日貴賓人選是根據印度與該國政治和經濟關係而定,安倍此行將與印度推展「和平使用核能合作協議」談判,印度也希望透過會談,從日本吸納更多外資。
印媒分析,印度扮演平衡中國影響力的角色,不斷尋求區內其他國家壯大自身聲勢,故日印合作順理成章。
美國多年來一直希望拉攏亞太區盟友日本和韓國建構三邊關係,抗衡中國崛起。然而韓日關係近年因島嶼主權爭議而升溫,美國在屢遭挫折下,將目光轉向澳洲,致力打造美日澳三邊關係。分析認為,美日澳聯盟近年逐漸成形,發展有增速之勢,但三國與中國均有利益關係,尤其澳洲希望與華建構進一步經濟合作,故限制了行動,最終恐淪為有名無實的聯盟。
美日澳三邊戰略對話(TSD)於2002年發起,最初屬官僚級別關係,其後在2006年升級至外長層面。上月印尼峇里島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三國趁機舉行歷來第三次TSD,會後更發表聯合聲明,一改以往避重就輕作風,警告「不容任何勢力單方面強行改變東海現狀」,明顯劍指中國。
分析指,聲明語氣較以往強硬,相信是美澳希望安撫日本;但聲明同時警戒各方盡力「防止出現誤判或意外」,亦未有特別支持日本聲稱「擁有」釣魚島,反映美澳仍極力避免在中日問題上表態。
評論認為,TSD今後發展仍會繼續增速,一是因美日韓三邊關係破裂,為美日騰出時間集中TSD;二是日本已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三是日澳先後變天,保守勢力重新執政,為三邊關係加強合作提供動力。安倍晉三去年已表示,希望以美日同盟作踏腳石,將日本國際安保合作擴展至澳洲和印度。
The Diplomat網站指出,在安倍晉三、日本右翼勢力和美國政府推波助瀾下,日本擴張軍力的野心日益顯現。日方戰機早前連續3天作出挑釁舉動,日前展開的海空陸三棲奪島軍演,更疑是為佔領釣魚島鋪路。分析指,日本積極加強登陸作戰能力,企圖在毋須美軍協助下,自行解決釣島爭端。
日本近年不斷加強兩棲軍力,現已有大隅級兩棲運輸艦、6艘大型氣墊登陸艇,以及出雲級和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但尚欠登陸作戰能力。安倍年初增加防衛省預算,提振自衛隊和海上保安廳保護海洋利益的力量,是日本10年來首次。
登陸作戰一直是自衛隊禁忌,原因是行動極具侵略性,有違和平憲法。然而隨著政治氣候改變,日本愈來愈支持發展登陸作戰能力,包括準備在陸上自衛隊框架內,組建最終規模達3,000兵力的水陸兩棲團。
根據防衛省2014年預算解釋,水陸兩棲團職責是「應對敵方對偏遠島嶼的攻擊」,而今次大規模三棲軍演的主演練場沖大東島,距沖繩與釣島相若,明顯企圖為奪取釣島演練。(接下頁)
[NT:PAGE=$]
安倍反華狂言
「中國強盜論」
2月訪美前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指稱中國公務船進入釣魚島海域是「強奪別國領海及領土」,「侵犯日本領海」,指這些舉動將使中國「在國際社會失去信用」。
釣島問題「不妥協」
9月在聯合國大會發言稱,釣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不會妥協」,其後聲稱對「中國試圖強行改變釣島現狀的動向十分遺憾」,被指是要煽動國際反華輿論。
揚言當反華「旗手」
上月底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再次炒作「中國威脅論」,聲稱日本「貢獻國際社會途徑之一」是在亞洲制衡中國,並願意由日本領導亞洲對抗中國。
安倍今年主要出訪國家
1月:越南、泰國和印尼
安倍再任首相後首次外訪,主題圍繞經濟及安全保障等。分析指是謀求透過多種途徑制衡中國,增加與華談判時的籌碼。
2月:美國
安倍上任後首次訪美,會晤美國總統歐巴馬時爭取對方在釣魚島問題上支持日本,但奧巴馬在記者會上隻字不提釣島,反映安倍一廂情願。
3月:蒙古
安倍是7年來首位訪蒙日揆,日媒稱他此行旨在確保亞洲外交主導權,同時拉攏蒙古建構對華包圍網。
4月底至5月初:俄羅斯、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土耳其
安倍試圖與俄總統普京磋商俄日領土爭議,有日本記者在記者會上追問領土問題,普京聞言黑面,直指記者「想妨礙談判」,反映俄日分歧甚深。
5月底:緬甸
安倍是36年來首位訪緬日揆,其間宣布免除緬甸的債務和提供更多貸款,試圖以銀彈攻勢抗衡中國在緬影響力。
6月:波蘭、英國和愛爾蘭
其間安排會晤美國、捷克、匈牙利等多國元首,不過歐巴馬其後臨時取消會面。有評論認為這顯示歐巴馬對安倍「無話可說」。
7月: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
意圖透過「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制華,同時拉攏與中國同樣有領土主權爭議的菲律賓。
8月:巴林、科威特、卡塔爾和東非吉布提
希望確保資源供應穩定,同時宣布在6國增設使館,增強國際影響力抗衡中國。
9月:美加
會晤加拿大總理哈珀,商談日本加入TPP談判事宜,又就自衛隊與加拿大國防軍互供物資達成共識。之後前往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先後與法國總統奧朗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會談。
10月:土耳其
繼5月後不足半年再訪同一國,外交上屬罕見。日政府稱安倍是出席歐亞海底隧道通車儀式,但日媒認為他是要游說土國罷買中國導彈系統。
11月:柬埔寨和老撾
計劃下周六(8日)起訪問,連同10月到文萊出席東盟系列會議,在不足一年內走遍東盟10國,反映日本積極拓展東南亞外交。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