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開啟智慧城市大門之匙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1-08 08:23
王子約
[ 目前來看,前景較確定、有望率先發展的細分領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城管和智能醫療等領域。而智能交通是目前最具備發展條件,也最能起到立竿見影之效的領域。 ]
數十年間,中國在享受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的集聚效應也非常明顯,隨之而來的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問題,不僅加劇城市負擔,更引發市民身心疾病。
隨新一輪城鎮化的開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確立,如何建立和諧的“智慧城市”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多名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智慧城市含義豐富,涉獵領域也十分廣泛。而當前看來,建立一套可行的智能交通,解決城市擁堵,打通地域動脈成為最可行的突破口之一。
未來十年內,我國將在智能交通領域投入1820億元巨資。智能交通能否解決“堵城”之痛、實現區域一體化都有待觀察。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五到十年內,一場交通領域的新革命即將開啟。
“堵城”難以承受之重
“堵城”曾經只是部分一人口密集城市的戲稱,如今卻在向中小城市蔓延。根據建設部統計,我國城市人均道路面積僅為10.6平方米,遠低於國外的15~20平方米,同時城市機動車保有量正以15%的速度增長,而城市道路的增長率則僅為3%左右。這一矛盾讓許多大城市都面臨交通不暢的問題。
而隨中小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交通擁堵也從一城市蔓延到二、三城市。
提到“堵城”,不能不提到北京,汽車的爆炸式增長和城市半徑的快速擴張形成讓北京成為無奈的“首堵”。2010年末,北京市率先實施機動車限購政策,但三年過去,“治堵”效果難現,“治污”重任又來。
11月4日,《北京市2013~2017年機動車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任務分解表發布,從明年起,每年24萬個小汽車搖號指標將縮水近四成,配置機動車指標變為15萬輛,同時不同類型機動車配比額度會有變化。
根據交通委數據,截至10月8日,小客車指標申請個人共有166.25萬個有效編碼、單位共有55418個有效編碼。而在10月的上百萬個有效編碼中,只有1.84萬人“中簽”。通過現有搖號政策,北京每月機動車增長量控制在2.2萬輛,以2017年的600萬輛目標計算,未來4年只能增長60萬輛,方案中“每年15萬輛”的數字由此得出。再平均到每月就是1.25萬輛,比現在的2.2萬輛搖號指標少了近1萬輛。[NT:PAGE=$]
一邊是“搖號大軍”的旺盛需求,一邊是城市交通和環境的不堪重負,在城市和交通的智能性上,不少專家對本報稱,北京的治理措施、進度和成效均不能讓人滿意。
在我國的西南部,貴州省省會貴陽市也面臨“堵城”之痛。這個人均GDP排在全國靠后的城市成為繼北京之后中國第二個汽車限牌的城市,多少讓人有些匪夷所思。貴陽汽車保有量並不多,但卻因城市中心區佈局而堵得驚人。
記者此前從貴陽交委了解到,貴陽市早在2007年就開始治堵,當年成立的貴陽市中心城區暢通辦公室,聯合了交警支隊、建設局、規劃局等部門,一起統籌中心城區交通問題。2011年5月又出台了“2011年貴陽市緩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措施”(徵求意見稿),計劃用5年時間解決交通問題。
即便如此,幾年過去了,即使在非高峰期,部分主城區幹道仍然被嚴重的擁堵和緩行困擾。
“城市嚴重擁堵一方面是城市建設和機動車增長速度的不匹配,再一個重要原因是城市的擴張野心太急迫加重了這一現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一名學者在接受本報採訪時點出了擁堵的原因。
對於這種法,貴陽市交管的相關人士並未否認。他坦承,不管是限牌還是限行,當年促成該項舉措出台的兩個重要原因是即將開始的城區輕軌和人防工程建設。這些工程都必須在地下挖開建設,而且設計大部分主幹道,這對本來就脆弱的城市交通來是雪上加霜。
貴陽市的治堵窘境在全國可謂比比皆是,這樣的“工地式”擁堵廣泛地存在於中國許多急於擴建的二三城市。在湖北省武漢市,近年密集的地鐵上馬和大型工程改建已經讓城市交通幾近崩潰。武漢的中心城區大多可見圍建的工程,“今天的擁堵是為了明天的通暢”的標語並不能安慰人們躁動的心。
2008年,為了給地鐵“讓路”,改建才8年的武漢地標性建築洪山廣場開始拆除,官方稱地鐵修建好后將在此處重建廣場。這一舉動引發市民廣泛議論,隨之而來的更是長時間的擁堵。洪山廣場的拆建導致附近的主幹道中南路出現頻繁的擁堵,被當地人戲稱為“新堵霸”。
智慧城市的先頭部隊
在新的一輪城鎮化開啟之前,未來的城市建設將何去何從,如何能享受暢通便利的城市交通成為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
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新的一輪城鎮化面前,如何讓城市的發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務水平更持續、更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水平。
“限行限購併非治堵的根本政策,這個有關部門也清楚。因此,很多城市很早就提出智能城市的目標,國家也在政策財力上給予了支持。但目前來看,智慧城市步伐太慢,推出的這些看似不合理的措施也是無奈之舉。”前述發改委宏觀研究院專家稱。[NT:PAGE=$]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主辦的“智慧城市建設”高層論壇暨“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信息整合與動態模擬實驗室”發展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國務院參事、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牛文元介紹,截至2011年底,中國有154個城市規劃投入1.5萬億資金建設智慧城市,但真正體現其內涵的,目前一個也沒有看到。
“智慧城市是集自我創新功能、時空壓縮功能、自動識別功能、智慧管理功能於一身的高度數字化、網絡化、精準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體。智慧城市涉及一系列關鍵技術,如超大容量、超高速的計算中心、相關的計算技術等。”牛文元,“根據中國的情況、發展階段、發展特點和發展潛力,智慧城市進一步分成了能源和環境業、信息業、先進製造業、醫療和生物業、智能交通業、商務貿易業以及航空航天業等七大業。”
事實上,智慧城市經常與數字城市、感知城市、無線城市、智能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區域發展概念相交叉,甚至與電子政務、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行業信息化概念混雜。
多名專家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目前來看,前景較確定、有望率先發展的細分領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城管和智能醫療等領域。而智能交通是目前最具備發展條件,也最能起到立竿見影之效的領域。
為了治堵,北京在建設職能交通上可謂狠下“重金”。記者從北京交委獲悉,2012年北京市交通委發布未來5年北京交通信息化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北京市規劃投資56億元,提升智能交通。此外,在具體項目上,北京市還將投入10億~15億元建設“1700處綜合信號控制系統建設項目”。
一方面是治堵的剛需,一方面是公安部下發的《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規劃》、《道路交通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多項政策的扶持,去年以來,智能交通建設規劃在全國處處開花。
此前,蘭州提出將籌資7億余元建設基於物聯網的智能交通系統,欲借助互聯網實現道路智能化;南京也提出利用物聯網技術,在2年內構建一個以全面“感知”為基礎的新型智能交通系統;番禺將投資4000萬元、鄭州也將投資8000萬元、禪城計劃投入1億元;深圳也將在三年內建成六大智能交通系統,均為打造城市智能交通系統。
今年一季度,智能交通市場規模同比增長69.4%,而千萬級項目數量同比增長80%,占到市場總規模的44.6%。賽迪顧問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智能交通領域的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位居物聯網應用行業之首。而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預計未來10年國內智能交通投入將在1820億元。
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能否切實解決城市擁堵,是否會造成資源浪費?北京交委相關人士接受本報採訪時稱,職能交通系統對治堵的作用已經在全世界得到過許多城市的印證,目前許多項目處於啟動和實施的初步階段。
該人士介紹,北京將配合建設智慧城市的契機大力打造智慧交通體系建設。下一步首先要實現整個交通運輸領域信息化的兩個百分百覆蓋,即交通運輸管理信息化的百分之百和重點行業、運輸服務行業信息化的管理和服務的百分之百。[NT:PAGE=$]
另一方面,要重點推動服務於百姓、能為百姓的出行提供更多效率、更多便利的智慧交通系統建設,比如智慧停車。此外,北京還將把先進的信息技術,包括互聯網的感知技術、新一代的無線感測技術、大數據的分析和運營技術,與交通運輸服務的實踐相結合,為城市交通提供更便利的服務。
記者從多個城市相關部門了解到,智慧交通盡管大多數還停留在“規劃”上,但一些先行措施已經起到明顯作用。例如,濟南市實施《濟南市城市交通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年)》第二年后,市區早晚高峰擁堵時長降了一刻鐘,下一步,濟南交警擬在兩條主幹道之間開展智能交通行車誘導系統一期建設,實現實時交通信息發布功能。
“盡管還不知道效果是否明顯,但智能交通是我們目前最好,似乎也是唯一的選擇了。”上述發改委宏觀研究院專家稱。
智能交通的跨地域“智慧”
隨人們活動半徑的增大,智能交通是否智能的準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某個城市或者省份。去年以來,“一體化”、“有機銜接”、“零換乘”和“智慧化”等詞語頻繁出現在各地的調研會和規劃書中。
去年,湖北省發布了交通運輸發展新戰略。湖北將這一戰略定位為新的歷史階段,並將全力打牢發展“大底盤”,建設祖國“立交橋”。
在這份戰略中,湖北省將在2015年初步形成“七縱五橫三環”高速公路網絡,以億噸級武漢新港為核心、功能完善、佈局合理的港口體系,以810公里高等級航道圈為核心、幹線暢通、干支直達的航道體系,“四縱三橫”的鐵路運輸體系,“一干四支”的航空體系。
此外,湖北將在“十二五”期間加快高速鐵路、鐵路客運專線、高速公路等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城市集群內部聯繫,打通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之間的快速運輸通道,加快綜合交通運輸一體化進程,優化綜合運輸結構和組織,提高綜合運輸服務水平,初步形成集群內都市圈“一小時城際高鐵交通圈”和至周邊城市群“一小時航空交通圈、四小時高鐵交通圈”,推動“立交橋”向中部和全國輻射,基本確立“九州通衢”的戰略地位。
不僅湖北,長三角、珠三角在打造交通一體化上也有宏偉的規劃藍圖,多個地方也開始在智能化領域進行嘗試。在交通基礎較好的珠三角地區,深圳市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已在深莞惠一體化以及深港同城發展戰略中做出初步探索與嘗試。
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已與東莞、惠州共享營運車輛GPS數據,用於打擊非法營運及公出行信息服務;面向過港旅客,發布深港交通路況及通關信息,提高出入境出行效率。智能交通將在加強珠江口東岸區域以及深港跨境交通的協調發展方面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隨城際鐵路下放地方,各地更是掀起了軌道交通建設的熱潮。福建近日出台意見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今年至2015年福建省將陸續建成11條鐵路幹線或支線,廣西發改委預計今年將開通7條高鐵共計1081公里……
盡管城際交通大大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和增強了經濟的流通。但這種狂熱的工程上馬速度還是引來廣泛擔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此前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城際鐵路的開閘使得許多地方陷入籌措資金的困境。官方發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地方鐵路投資同比增長近三倍。
上述發改委宏觀研究院學者稱,區域一體化是未來智能交通的發展方向之一,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做好協調和頂層籌措顯得十分關鍵。“在整個智能交通建設大開啟之前,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監控和測評系統顯得十分重要。”他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