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達專欄】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大實驗
呂忠達 2016-04-28 14:05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後,聯準會、歐洲央行及英國央行等主要央行,聯手努力遏止住了全球經濟的急速下行,他們將利率降到歷史低點,並向十分危急的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注入了龐大的流動性,不約而同地採取非常規貨幣政策救市與刺激經濟。
這幾年,主要央行所採行的主動進取及先發制人的政策趨向,已成為當今央行的主流;不過這一套的貨幣政策戰略,在標準經濟學教科書中,是找不到理論依據的。全球的運作,就成為這批菁英所操控的經濟實驗室,用來驗證他們當年在學校的理論是否正確。這幾年來,歐、美國家的主要央行總裁,其實是在「使用一種連他們自己也沒有什麼經驗的政策武器。」
這套貨幣政策的思維與做法,其目的是降低借貸成本、刺激資本市場、帶動企業投資,以及鼓勵家庭消費,最終是帶領經濟脫離衰退陰影,並朝向復甦;但這套方法在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之前,從未在全球範圍內做過如此大規模的試驗。
非常規貨幣政策實施多年以來,從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表現來看,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危機初期,及時拯救了一些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與企業,使金融系統和活動免於崩潰,有效地防堵了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向金融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緩解信貸市場的緊縮,提升了市場的信心;度過危機之後,則是協助物價降幅逐步趨緩,減少通縮壓力,並降低失業,提振經濟活力。總體而言,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推動,讓所有國家都獲益了:先得益於最嚴峻金融風險的化解,後得益於對經濟成長和就業的促進。
當然,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實施,也帶來了不少爭議或負面效果:
金融風暴後的這幾年間,針對央行角色和定位的激烈論辯,一直在持續當中:一種觀點認為央行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採取非常規貨幣政策救了世界經濟,也有覺得央行在解決經濟問題上做的不夠,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對帶動經濟復甦成效有限,並且可能引發通膨或另一場金融泡沫。有關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成敗,目前最後的結果尚未可知,因為我們都還在這一個過程裏。
非常規貨幣政策是一種臨時性做法,假如長期使用,將會對全球經濟與資本市場,造成不利的影響,然而何時退出、如何退出,卻是一項艱難的決定。如果太早退出,有可能弱化政策的實施效果,壓抑經濟復甦動能,甚至陷入通縮的深淵;但如果太晚退出,又有可能增加通膨預期,引發金融市場泡沫,為未來經濟成長帶來隱憂。
如果這些央行總裁的作為是正確的,那麼他們就沒有重複央行在30年代大蕭條期間所犯的錯誤,不僅帶領全球經濟脫離衰退並邁向復甦,個人也會擁有歷史美名。他們如果錯了,就會促發通膨來襲,或是種下另一輪金融危機的禍因;他們的失敗,還會導致央行喪失機構的公信力,日後各國政府勢必對央行的權力和獨立性,做出新的限制。
這一切縱使金融海嘯發生後七年多的今天,我們也都還沒有答案,只能靜觀其變,建議投資朋友「做最樂觀的期待,也要有最壞的打算!」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