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理財

王和:認知革命與保險——從「我」說起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03 09:46


不久前的一場「人機大戰」,之所以會牽動億萬人的心,從根本上講,它挑戰了人類一直堅定不移的基礎信念: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物種。人們不得不面對,並思考一個問題:一直以來,我們關於「認知」的認知還「靠譜」嗎?《奇點臨近》的作者庫茲韋爾曾經說過:科技發展的突出影響是改變人類理解能力的本質,即改變人類認知本身。這既令人興奮,更讓人感到後怕。

無論我們怎麼想,也不管我們怕不怕,由你我組成的人類正不遺余力地推動三個「更加」,即更加透徹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聯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正是這「三個更加」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讓社會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並不知所措。今天李世乭面對的事實,是未來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


如果說,風險管理的本質是認知,那麼,在認知革命到來的時代,保險需要認真思考「如何面對」的命題。一項全球調查表明,98%的保險業高管認為:認知計算將會在保險行業中扮演顛覆性角色。85%的保險業領導認為認知計算在企業的未來中將扮演關鍵角色。

如果我們認同認知科學領域的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風險管理,改變保險,那麼,我們不妨從「我」,即人類生命個體去觀察並思考這個問題。

有人說:21世紀屬於生命科學,而生命科學的本質屬於計算科學。同時,從根本上看,認知科學革命的動力來自大數據背景下的認知計算。因此,面向未來,關注生命科學和認知科學的基礎和前提是關注計算科學。這種關注,不僅是算法層面,更在數據獲得的可能,包括范圍、維度、數量、真實與實時性等,這一切,不僅推動了計算科學的進步,更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就生命認知而言,需要從分子生物學、醫學影像學和穿戴式設備(動態生命記錄)三個領域進行更加深入的觀察和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接近生命的「真實」。

一直以來,人們對生命的觀察是相對「粗線條」,因此,也是相對抽象的。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特別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讓人類有了一個更科學和絕對的視角:分子、細胞和基因等,去觀察並解釋生命。同時,催生出免疫療法、干細胞治療和靶向藥等新技術,為破解難題,延長生命提供了新機會。

保險需要高度關注分子生物學發展帶來的新技術,如CAR-T技術就給了腫瘤治療以全新的解決方案,而類似的創新與突破將層出不窮。

展望未來,我們也許有理由相信:分子生物學將開啟計算醫學時代,即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甚至是用藥,均可能和可以是「算」出來的。

科技帶來醫學影像學的革命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在對於科技的利用,更在於解決方案突破。在診斷方面,使得對於生命體的觀察更加直觀和立體,更重要的是利用圖像比對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讓診斷進入「工業化」時代,同時,也為基於互聯網技術的遠程和移動醫療提供了新的實現手段;在介入方面,不僅為診斷,更為微創等介入治療提供了全新的可能,「達芬奇手術系統」堪稱經典應用。同時,影像數字化也為3D打印技術在臨床醫學領域的應用提供了便利。

生命感測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穿戴式設備的不斷創新與應用,為生命體的觀測提供了全新的途徑和可能,特別是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生命體征觀測維度,更重要的是使動態觀察和全量數據積累成為可能,為更加科學的分析與判斷提供重要基礎。

面向未來,穿戴式設備將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存在方式,從傳統的手環等「穿戴」模式,逐步發展為「皮膚」模式,最終可能走向「植入」模式,而小型化和能耗是關鍵。二是建模能力,生命體征指標體系的建立,以及相應診斷建模技術。

這種全量、多維和動態的生命體征數據將成為診斷提供了更加科學的依據和可能,同時,為自我管理提供了可能。

分子生物學、醫學影像學和穿戴式設備的進步將協同推動生命管理,特別衛生醫療領域的兩大突破,一是精准醫療,二是智我管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傳統循症醫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因為,「證據」往往是相對孤立、表征和間接的,而「決策」則更多的是基於經驗和統計學,類別管理和概率推理就成為了常態,個性化和精准就無從談起,導致了社會性的醫療效率低下就是必然,詬病也就順理成章。

傳統醫學的局限性是由於歷史環境造成的,而生命認知領域的革命,無疑將推動以精准醫療為代表的現代醫學的到來。

所謂「精准」是指診斷與治療的更科學、更有效和更個性,不僅能夠和諧醫患關系,更能夠和諧「治」與「病」的關系。

所謂「效率」是指醫療的社會總效率不斷提高,這種效率不僅體現在有形的貨幣成本上,更體現在無形的時間和健康成本上。

精准醫療的本質是實現對生命的尊重與關照,讓每一個個體在生命旅程中,無論是生老病死均能夠得到更加科學和人性的關懷。

生命科學是離人最近的科學,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卻「相去甚遠」,許多人並沒有真正意識到生命是一種「一次性消費」,所以,經常是本末倒置,拿「命」去換「身外之物」,總是在「死到臨頭」才「幡然大悟」,卻為時已晚。

近年來,人們開始重視生命管理,卻苦於缺乏信息、知識和手段。關於生命管理的知識往往來自街談巷議,甚至是道聽途說,且常常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似是而非。隨着穿戴式設備的廣泛和深入的應用,人們能夠輕易獲得生命體征指標數據,且是實時和連續的,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科學地分析和判斷提供了可能。人們開始接受一個基本事實:人體是一個可以量化並修正和改善的復雜系統。

面向未來,生命管理將進入「智我管理」時代。「智」,本質為智能化管理,即能夠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分析與判斷。「我」,本質為自我管理,即基於主動、自覺和科學的生命管理意識以及相應的能力培養。你,將成為自己最好的家庭醫生。而「智」與「我」的生命管理將成為區別生命個體的關鍵風險要素,因為,無意識則風險。

分子生物學、影像醫學和穿戴式設備將從根本上改變醫療和健康管理,並催生精准醫療和智我管理,而這一切均將對傳統人身保險,特別是健康保險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群體」和「個體」兩個維度。

從「群體」的角度看,科技進步和健康管理意識覺醒將共同推動生命質量的提升,繼而改變生命的「長度」,因此,長壽風險是必然,更是自然。長壽風險無疑將成為社會管理、社會保障體系和人身保險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這種風險的「長尾」特征應當引起高度關注,需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以避免不可逆的系統性風險。

生命數據維度的極大豐富,特別是神經網絡技術的出現與應用,為解釋生命,特別是疾病的因果關系提供了全新的可能,使得保險定價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精算時代」。

生命數據的實時性將為動態地觀察提供了可能,同時,「環境是影響健康的關鍵因素」已成為共識,因此,生命環境的「日新月異」也需要「生命表」的與時俱進,全息和動態「生命表」呼之欲出,同時,挑戰了人身保險的定價基礎及其穩定性。

從「個體」的角度看,分子生物學和醫學影像學的進步,將挑戰並改寫傳統認識下的「可能」,焦點將集中在疾病的發現與診斷,治療的技術、方法與藥物以及成本。

就保險而言,首先,影響的是「風險」,即發病率,而發病率的變化更多的不是由於「存在」,而是基於「發現」,即發現(診斷)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理解和判斷,如何利用和管理,挑戰了傳統認識,也包括精算的基礎。同時,風險的「新發現」,無疑將為保險創造新機遇。其次,臨床醫學的一次次革命性進步,將改寫人類與病魔的關系,也改變人們對於疾病風險的傳統認識,「不治之症」將被重新定義。同時,相關領域的「概率」變化無疑將影響保險經營的基礎。第三,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科技帶來新可能的同時,也面臨着「新成本」問題,且是巨額的成本。個體往往難以單獨承擔,因此,迫切需要通過保險機制實現自我積累和社會互助。

面向未來,保險,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險在面臨空前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着空前的挑戰。經營技術層面的問題,如精算、核保和理賠等固然重要,而經營模式層面的調整與變革則更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對於新技術帶來的生命和健康管理意識和能力變化的洞察,因此,文化與理念是前提和基礎,「生命關照」將成為這一切的魂魄所在。

如果人類能夠實現在分子層面解釋生命,那麼,「計算」將成為解釋的基礎和基本方法。未來,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也包括藥物,均屬於(認知)計算科學的范疇,算法將成為核心動力,醫學的范式革命(計算醫學)即將到來!

傳統保險精算是從「果」的視角,通過歸因分析,去探究生命「因」的存在,去回答「為什麼」,但這種回答更多的是一種具有主觀和「大類」色彩的「猜測」,甚至可能陷入統計學的「絞肉機」。

生命科學則是從基本和微觀層面,去客觀地發現、觀察和解釋生命「因」的存在與規律,去回答「是什麼」。

生命范疇的認知革命,無疑將引發傳統保險的「改朝換代」。

---- 如果生命是已知的,那麼,保險還保什麼?怎麼保?

(作者系人保財險執行副總裁)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