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美國利率預測淪為笑柄 經中有政民粹抬頭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0 08:30


有評論指出,美聯儲一如市場所料,於香港時間周四凌晨宣布維持利率在0.25厘至0.5厘范圍;緊接着美聯儲議息的日本央行,隨即宣布貨幣政策不變。與其向決策者對美息的展望(今年加息一或兩次)投信任票,不如「問道」於市場,由此獲得的訊息,肯定較早已淪為笑柄的「點陣圖」,以至主席耶倫在記者會上搔不着癢處的「解畫」更具參考價值;說不定還可打通政經二脈,為西方國家民粹主義抬頭、金融市場被英國脫歐公投「挾持」等棘手問題找出深層原因。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兩大央行作出決定後,本已在英國脫歐公投引發的避險情緒推動下走俏的日元,周四一度升穿104兌1美元水平。另一方面,包括港股在內的全球股市,「反彈」一天後沽壓重現;黃金和債券繼續發揮資金避風港角色,金價升穿1300美元,發達國債息則持續尋底。


自美國去年12月啟動利率正常化以來,美聯儲不是怯於外圍環境風雨飄搖,就是受制國內數據陰晴不定,「說好了」的加息一再延遲。掌舵的也左搖右擺見步行步,躋身「船艙」內的投資者,試問怎能視美聯儲的所謂「點陣圖」(利率預測)為苦海明燈?我們認為,與其向決策者對美息的展望(今年加息一或兩次)投信任票,不如「問道」於市場,由此獲得的訊息,肯定較早已淪為笑柄的「點陣圖」,以至主席耶倫在記者會上搔不着癢處的「解畫」更具參考價值;說不定還可打通政經二脈,為西方國家民粹主義抬頭、金融市場被英國脫歐公投「挾持」等棘手問題找出深層原因。

雷曼「爆煲」以來,全球中央銀行總共減息654次,央行資產負債表不斷擴張,總規模已比美國和日本GDP加起來還要大。八年過去了,全球央行的「刺激」措施對振興經濟重燃通脹效用微乎其微,換來的反而是投資者賠少當賺,心甘情願「貼錢」買國債,以致孳息處於負數的主權債券,全球合計已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若非對經濟前景極度悲觀,「穩賠」的投資,誰會一頭栽進去?

有人可能會說,債價跟孳息反向而行,只要不是持有至到期,負息不代表負回報。話雖不錯,但那是以炒股心態看待性質屬於定息投資的債券,債當股炒制造出來的空前泡沫,爆破起來全球同歸於盡。

我們認為,這說明了兩件事:

一、從超低息、量寬到超額儲備負利率,中央銀行抗衡通縮無所不用其極,但全球經濟非但沒有因此重拾生機,盈利能力取決於息差的金融機構,生意更是愈來愈難做。從香港華資銀行到華爾街投資大行,裁員節流消息近日時有所聞;銀行股相對美股其他板塊,目前處於75年來最低水平,驟看之下跟債息走勢如出一轍。

這絕對不是巧合,銀行經營模式是借短貸長,當債市認定美聯儲加息只會嘴上說說,孳息曲線遂愈走愈平。本地華資銀行與美國同業各有自身難念的經,但百業不振貸款需求疲弱、息差愈縮愈窄賺錢日益困難,大環境如此,不論港美歐日,銀行的日子都不好過。

二、治標不易治本更難,民選政客「壽命」有限,短視乃此輩的共同「基因」;在厲行金融/經濟改革與「大印鈔票」買時間等候經濟復元之間,哪個選擇較容易做,答案早已寫在牆上。說白一點,金融海嘯以來,政客不願扛的重擔,都往中央銀行身上推。那不等於世人要向耶倫、德拉吉、黑田東彥等央行首腦致敬,但利率減無可減、債券供應滿足不了公(央行)私(機構投資者)需求,連以負利率趕錢出街這一招亦用上了,央行還有什麼板斧可使?

中央銀行孤軍作戰,貨幣政策非但成效不彰,還在社會上制造了一批又一批輸家和贏家。儲蓄者(savers)長期忍受雞肋不如的利息,日後且大有可能要為存放在銀行的資金「付費」,他們當然是輸家。在鍾擺的另一端,負債人(debtors)和資產擁有者,自然就是贏家。

從香港到英國、加拿大到澳洲,物業價值遠離一般人負擔能力,早就在「無殼蝸牛」與有樓階級之間造成分化;過去40年與今後40年投資回報預計相差甚遠,形成老青兩代「貧富懸殊」,社會怨氣由是愈積愈深。央行的寬松政策若要為此負上責任,那麼把艱巨抉擇往中央銀行家身上推的政客,就更加難辭其咎了。

在不公不義等負面情緒驅動下,民粹抬頭已不是特朗普、希拉里誰上台的問題,亦非單純的英國脫歐不脫歐。特朗普選情看漲,希拉里向選民所作承諾不能不因應形勢調整;變的不是為求掌權看風駛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