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媽筋疲力竭 大政府財政政策或要登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0 13:10
專欄作者習廣思撰文指出,英國脫不脫歐,這場政治與金融賭局還有幾天就會揭曉。佛家有雲:「沒有患得之心,就沒有患失之苦。」與其對英國脫歐患得患失,不如看看一些長遠較有可能出現的趨勢,為未來的投資作好部署。上周摩根士丹利及瑞信均發表了報告,結論大致相同,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是未來西方經濟的救命草。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上周五,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雖然最終跌了58點,但美元指數回落,期油升3.8%,新興市場ETF跑贏美股,升0.3%,國債孳息回升,金融市場已見回穩跡象。
恆指守2萬 月底可翻身
6月至今,恆指暫時跌了3.1%,參考過去10年恆指6月份的平均跌幅為0.96%,本月若能守住2萬點,月底前可能會有翻身之機。
大摩比較了後金融海嘯年代及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的情況,認為兩者有不少相似之處,一些結構性問題如高負債、金融市場動盪令企業忙於降低槓杆、企業投資意欲低迷、通縮壓力日益嚴峻等都有出現。大蕭條的歷史教訓是,貨幣與財政政策均過早收緊,阻礙了經濟復蘇;而後海嘯年代,雖然央行的貨幣政策寬松,但政府的財政政策則呈先松後緊,在私人企業投資意欲疲弱下,公共財政同時偏緊,令全球經濟反彈力度不足。
在金融海嘯發生初期,各國政府都大開「水喉」,以擴大財赤支撐經濟,但當經濟稍為回穩,歐美以至日本都急急轉向緊縮財政,以免政府負債過高,在2010年後,歐元區由德國主催財政緊縮政策;美國奧巴馬就任後開始推行種種的社會福利改革措施的同時,茶黨運動興起,政治上反對「大政府」,要求削赤削債;日本首相安倍上台後提高銷售稅率。瑞信的研究指出,由2009年至今計,歐元區、英國及美國,財政政策總的來說是收緊了,只有日本仍算寬松。事後看來,政府過早緊縮,為今天世界經濟增長緩慢埋下伏筆。
貨幣政策效用遞減
財政政策轉緊,近年只剩下央媽在唱「獨角戲」,但連負利率都拿出,世界經濟增長依然疲弱,通脹預期不斷下滑。瑞信全球股票策略師Andrew Garthwaite在報告中指出,貨幣政策到了極致時將出現了以下三個弊端:一是不論是量寬或是負利率,實在上是貨幣戰爭,只是一場零和游戲,於整體需求毫無幫助;二、寬松的貨幣政策原意是令資產價格上升,但到現在債券已十分昂貴,股票亦不便宜,反而造成有產者與無產者的財富鴻溝;三是打擊銀行利潤,令銀行不願貸款。他認為,量寬對經濟曾作貢獻,但作用已遞減,在未來的衰退中,難以再起大的作用。
未來3至5年,歐美日及英國都會出現衰退的周期,利率已如此低,瑞信認為,一旦出現衰退,只有財政量寬(fiscal QE)才能拯救世界。由政府「使多些」的好處,使受薪者可以直接受惠,例如增加基建,可僱用更多建築工人,不如貨幣政策般間接;有效的公共基建投資,亦能提升經濟的整體生產力。
至於財政支出的財源,瑞信認為,央行可以配合,買入基建投資的債券,或把政府現有債券轉為長期零息債券,減少庫房的利息支出。
日本有機會最快出手
方法總會有人想出來,但要成事則需東風,在西方民主社會,這股力量會來自選民。正如本欄上周提及特朗普及桑德斯的出現,反映美國受薪一族對現狀的不滿,成為政治主流,奧巴馬年代的茶黨在這次總統候選人競逐中已湮沒了。當然,美國政策要變,還有待下任新政府登場。瑞信認為,日本會有更迫切的需要推出財政刺激措施,因為經濟不景迫在眉睫,日央行的資產到年底會占GDP達90%,再到市場買債的空間不多,相信安倍放寬財政的政策會先集中在減稅之上,以目前日本的失業率,估計減稅對刺激通脹有較大的作用。
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財政政策的取向可能比貨幣政策的角色更為重要,各國政府若能大開水喉,通縮可能不會來,今天超低的國債孳息有望掉頭回升,這將是一個扭轉投資配置的大轉變,值得留意。(文章來源:hkej)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