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李成:對中美關系的戰略再思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22 08:19


    李成 李成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9月下旬在紐約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並應奧巴馬總統邀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由於當前中美兩國在海洋、網絡、人權等問題上的摩擦有所升溫,各方對這次訪問更加關注與期待。今日,就如何看待中美關係的發展走向,中美兩國應如何看待對方,以及對習主席本次訪美成果有何期待等問題,《北京周報》記者黃衛在華盛頓對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進行了專訪。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9月下旬在紐約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並應奧巴馬總統邀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由於當前中美兩國在海洋、網絡、人權等問題上的摩擦有所升溫,各方對這次訪問更加關注與期待。近日,就如何看待中美關係的發展走向,中美兩國應如何看待對方,以及對習主席本次訪美成果有何期待等問題,《北京周報》記者黃衛在華盛頓對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進行了專訪。

《北京周報》:當前,中美關係出現了一些噪音,有美國學者甚至悲觀地認為,中美關係已然到達一個臨界點。您最近提出,中美兩國都應對雙邊關係進行“戰略再思考”,請詮釋一下其涵義是什么?

李成:“戰略再思考”是當前中美兩國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從中國的角度講,“戰略再思考”是指圍繞鄧小平提出的“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戰略判斷的思考。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基於當時的國際戰略形勢發展提出了這一判斷,該判斷是否還適應當今變化萬端的世界?如果不適應的話,那么這意味著什么?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第二個問題是中美之間的衝突甚至戰爭是否是必然的,如果不是必然的,那么應如何去避免?第三,對中國來說,當前解決國內矛盾與外部世界的問題,哪一個是當務之急?是先解決國內的問題與矛盾,還是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國際關係層面?

對於美國來說,如何看待中國,目前存在兩種極端的評估,一種是認為中國非常強勢,習近平是第二個“毛澤東”;另一種是認為中國政府無力應對當前國內出現的腐敗問題和經濟下滑。兩種看法得出的結論都是必須防范和遏制中國。所以從美國的角度看,“戰略再思考”是指:到底是一個強大穩定的中國符合美國的利益,還是一個分崩離析的、混亂的中國是美國的利益所在?同時,對中美關係未來如何發展,美國到底能有多少選擇?

實際上美國並沒有太多選擇,如果一定要選擇,那么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與中國合作而不是對抗。對於一個在國際上已經樹敵眾多的美國來說,再以中國為敵,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任何政治家面對這個問題都需要三思而行。同樣,在美國的兩黨競選中,批評中國好像是大家都樂於做的事情,但事實上,批評過度反而彰顯出你自己本身的缺陷。

因此,如果你是冷靜的、有理性的學者,你很容易就知道自己的選擇是什么,那就是避免衝突。我認為在這點上,中美兩國的有識之士和決策者在一定程度上看法是一致的。持有極端看法的人畢竟是極少數。

《北京周報》:2013年夏季的“習奧會”后,中美兩國元首就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係達成共識。兩年多來,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取得了哪些進展?這次中國領導人訪美,在推進新型大國關係方面是否將有更深入的進展?

李成:中美兩國在環境問題、碳減排協議、氣候變化等各方面的合作,在全球經濟關係方面的舉措與合作,以及中美經濟關係的很多新的互利合作,這些都是雙方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進展。

在理念上,我相信兩國肯定會有更多的合作共贏的探討,這些意圖都將體現在這次習主席訪美的活動與會談中。“新型大國關係”是否能代替其他概念作為中美關係未來發展的藍圖,我們可以期待,但也要實質內容與形式語言並重,因為美國人慣常更重視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說。可以肯定的是,兩國都將會更加重視避免衝突,這也是“新型大國關係”的實質性內容。

同時,“新型大國關係”也是一個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概念。對美國來說,接受這個概念會帶來很多難題,包括如何向同盟國解釋這個概念,對中國來說,“大國關係”這個概念的提出帶出這樣一個疑問,即日本、俄羅斯、印度等國家算不算大國?

《北京周報》:中美關係的發展歷經風風雨雨。中美兩國應如何相處,從歷史中我們能得到怎樣的經驗和教訓?從您個人經歷與研究的角度,您對此有何感受?

李成:從中美關係發展的歷史上看,兩國之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廣泛深入地交流--多層次、多方面、多領域。交流的范圍從經濟、教育到文化、軍事,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領域。當前,除了網絡安全方面的談判沒有恢復之外,在其他所有領域,官方的、非官方的交流從未中斷過,這種交流和溝通是中美關係的常態。

過去100年中,中美很多時候是站在一起的,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國關係也有不少曲折和錯失良機,比如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的對華政策,這是美國學界現在經常反思的一個問題。再比如早年的“排華”態度,美國學界和社會各界都進行了一定的反省,從歷史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中國早期移民對美國經濟發展的貢獻現在已經越來越多地被美國各界認可。當前,華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也已有明顯提高,華裔美國人正在成為促進兩國關係發展的一種正能量。

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應該警惕某些政客過分夸大分歧,夸大意識形態的不同;警惕某些利益集團故意制造噪音。

我認為,不管有很多猜疑、批評,中美兩國民眾之間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好感,有一種互相的尊敬。我在美國生活了三十年,之前在中國生活了二十多年,對這一點感觸非常深,那就是兩國民眾對對方國家的友善和好感,同時對未來也往往抱有良好的愿望。

進入21世紀以來,中美兩國民眾如何看待對方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這個變化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我在2007年和2008年做過的兩次民調顯示,美國29歲以下年輕人對中國的好感度比其他年齡段的人多至少20%,而中國的很多年輕人,不管是否在美國接受過教育,都深受美國的通俗文化,包括電影、流行音樂、體育運動等的深刻影響。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中美關係的未來,是中美兩國友好的基石。

談到中美兩國友好的基石,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美國人最喜歡收養的小孩是中國的女孩 。

《北京周報》:9月下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您認為雙方會談的重點將是哪些?您對這次訪問的成果有何期待?

李成:習主席訪問本身傳達了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也是一個標志,它標志著中美關係良好發展的愿望與身體力行。

對於會談的內容,從戰略層面來看,美國方面可能會有四個重要議題:網絡安全、東海南海問題、人權和公民社會的發展、全球經濟以及中美兩國的經貿關係(包括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和市場準入)。而中國方面的重點應該是經濟問題。這就意味著雙方的談判重點次序有所不同。

美中經濟關係是互補的 。美國是消費太多、儲蓄太少,中國是儲蓄過高、消費太少。至於兩國經濟如何互補,這需要兩國領導人的智慧,我相信習主席身邊有世界上最好的金融人才在為他出謀獻策。

中國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西方對中國市場失去信心。中國的實體經濟當前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變了,所謂“新常態”,“新”本身就意味著變化。而美國方面也應該看到,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政策導向是正確的,比如鼓勵中小型企業、私有企業、創新型企業、服務型企業的發展,以及金融體制的改革。這些改革與調整將會加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同時,我也非常期待通過這次訪問,中美雙方能夠去掉互相的指責,在網絡安全合作方面有所突破。這種突破並不是馬上就建立機制,而是兩國最高領導人有可能會就雙方形成一些框架性的意見達成共識與承諾,比如不以對方的基礎設施為目標,等等。有了這些框架和承諾之后,雙方今後將會逐漸建立一些機制。

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一臺電腦、一部手機有時候會帶來災難性的變化。在這個問題上,不同國家、不同族群都有共同的利益,也面臨著共同的挑戰。中美兩個大國在網絡安全合作上邁出第一步的意義非同凡響,它將是我們共同尋找人類文明今後持續發展保障的關鍵性的一步。

有學者認為習近平主席這次的訪問重要性不亞於1979年鄧小平訪美,那次訪問“旋風九日”,幾乎在一夜之間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我想這種比較是大家對習主席訪美將使美中關係的發展走向更加人情化的一種真實表露。

全球經濟大蕭條和中美兩國大戰,這是全世界大多數人都不希望看到的兩件事。我相信中美兩國領導人和民眾也都不會愿意看到這種結果,美中這兩個世界經濟第一和第二強國,他們的合作應該會帶來世界經濟的復甦與繁榮。

當前,在習主席即將訪美之際,美國政壇出現不少噪音,我認為這並不是美國社會的主流。中美關係發展的主要障礙是誤解,那么這次訪美是一次消除誤解的機會。在中美關係有很多噪音的背景下,習主席的訪問本身就是勇氣與責任感的體現,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我祝愿這將是一次成功的訪問,有助於中美兩國關係的源遠流長。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