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對中國誤解的十大根源折射自身認識悖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11 09:59
2015年1月8日,中國—拉共體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繼2006年中非論壇之后,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整體對話、交流的一次重要機制創新。中國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常受制於相互了解不夠的軟肋。本文作者王義桅通過不久前走訪拉美國家,總結出拉美對華誤解的種種根源,有助於人們認識中國與發展中世界的整體關係。
(聯合早報網專稿)“對拉美而言,中國是新貴;對中國而言,拉美是新大陸”。這兩句話形象概括了中拉相互認知的現狀。這是筆者日前參加第三屆中拉高層學術論壇得到的初步印象,其后智利、巴西之行,印證、豐富了這一看法。
論壇上,阿根廷科爾多瓦國立大學歷史系古斯塔沃 桑迪蘭(gustavo santillán)教授總結出拉美人對中國的五大成見:帝國主義傾向;中國的“侵略”;“威權主義”體制;資本主義的“復辟”/新自由主義的掠奪;文化不了解,異國情調,認知冷漠。
第一次訪問拉美就聽到這種言論,筆者很是沮喪。通過走訪,才漸漸明白了拉美人對華認知背后的邏輯。拉美對華認知從日常生活中有關中國的西班牙語詞匯即可見一斑:(1)un pais en la luna(中國遙不可及,很神秘);(2)estoy en china, no se nada(我在中國,什么也不知道。意思中國很大、神秘,難以認識);(3)trabajar como chinos(像中國人那樣工作);(4)paciencia como chinos(像中國人那樣有耐心);(5)co-chinos(像中國人那樣臟);(6)cuantos chinos(中國的假貨多)。
回顧中拉交往史,除了絲綢、香料的東方文明認知之外,拉美對中國的負面認知比比皆是。中國人(chino)本身在拉美就有很多負面的含義,比如說很“無知、愚蠢”等。在古巴,“你后面有個中國人”(tener chino atras),意思是你要倒霉了。墨西哥有一個說法是“engana como chinos”,意思是“像中國一樣容易欺騙”。生活中的詞語是真實的,是拉美對華誤解的鮮明寫照。
當然,拉美國家之間差異較大,意識形態、經濟結構與發展水平也與中國迥異,對華認知不能一概而論。但總體而言,拉美國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發展中國家色彩濃厚,對華認知有一定的共通性。
綜合起來,拉美對華認知誤解有十大根源:
(一)移情:把對歐美的感覺移到中國。拉美曾是歐洲的殖民地,現在是美國的后院。中國對拉美的投資方式比較粗放,即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品,復制了歷史上歐美對拉貿易模式,拉美人不自覺將今天的中國與過去的殖民者類比,將歷史悲情轉移到今天的中國身上。媒體報導中出現的“中帝國主義”(imperialism chino)就是這種移情的宣泄。
(二)想象:中國與拉美的經貿往來近年發展迅速。拉美人視中國為“新貴”,一些國家歡迎中國投資,一些國家卻想象自己經濟將被中國控制的可怕前景,因而有意無意地加以抵制。因此,無論拉美人夸大中國的實力,還是貶抑中國的成就,皆源於他們對中國國力的想象。
(三)恐懼:拉美一些國家的經濟靠大宗商品拉動,拉美國家對中國的初級產品出口和中國企業在能源和礦產方面的投資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就讓拉美人回憶起進口替代工業化之前的經濟模式,擔心非工業化及對中國形成經濟依附。用哈佛大學發展問題專家達尼 羅德里克(dani rodrik)的話說,中國對拉美的影響是“過早去工業化”,阻斷了它發展經濟的常規路徑。自工業革命以來,幾乎每個國家都遵循了這樣的常規路徑。
(四)期待:中國是拉美國家在美歐之外的第三種選擇,不同國家對此有不同期待:或希望通過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喚起美國對拉美更多的關注;或希望借鑒中國的發展模式;或希望中國能在對拉貿易和投資方面成為一個潛在的“替代者”,幫助拉美國家消除對美國的經濟依賴;或希望能與中國結成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聯盟,對抗美國對拉美地區的政治影響和經濟束縛;或希望加強與中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戰略層面的合作,提升自身國際地位,同時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不一而足。一些拉美國家還希望中國轉移衛星、核能技術。智利前外長費爾南多?馬塔論壇上感慨:“二十個中拉學術論壇不如中國幫助委內瑞拉發衛星更能改變拉美對華認知”。
(五)屬性:拉美既是南方國家,又是西方文化,這種雙重屬性,導致中國在拉美左右不是:左派批評中國,右派也攻擊中國。左派思想在拉美較流行,盡管形態各異,但其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頗不認同;右派又以新自由主義者自居,不認可中國政治體制與發展模式。因此,中方認為中拉合作是南南合作,而一些拉美國家則視其為北南合作。
(六)民粹:拉美對華認知,精英起決定性影響,但拉美民主較具民粹色彩,這使得對華較為了解的精英無法向民眾傳遞真實的中國形象。民粹主義因素還使得拉美人對中國強政府-弱社會的模式難以理解、不予認同。
(七)媒體:中國與拉美之間缺乏資訊的直接溝通,尤其拉美民眾更多的從歐美媒體了解中國,更容易受西方觀點的左右。中國企業做得不好,受到當地媒體指責;中國企業做得太好了以至於挑戰歐美企業,又遭到西方輿論的指責。這就是中國的兩難處境。很多中國企業在投資拉美時,缺乏對當地國情了解,尤其是對當地勞工、環保、稅收等政策不甚了解,往往對當地的行政審批和法律訴訟感到頭痛,與當地工會、土著社團、非政府組織打交道時感到力不從心。這種水土不服往往很容易被媒體夸大宣傳,加劇了拉美人對華的整體負面認知。
(八)國際:比如,中國考慮西方關切,反復強調不推翻現有國際秩序,讓一些拉美國家失望。巴西等拉美大國希望借中國刺激美國,提高新興(300098,股吧)國家地位,如果得不到滿足,便抱怨中國。
(九)宗教:認知始源於經濟利益的關切,而根植於深厚的人文關懷。拉美人對中國的認知正由經濟利益交融向社會方面轉移。拉美人多信仰天主教,對世俗的中國社會多不了解,對共產黨倡導的無神論十分抵觸,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節育、墮胎現象頗為反感,因為天主教對生命的看法與世俗社會差異巨大。
(十)種族:作為歐洲前殖民地,拉美國家的認知中也折射出歐洲對中國的歷史印象,難免夾雜“黃禍論”情結,並因太平天國余部、華工來到拉美的歷史記憶而強化。比如,一萬名被販賣到秘魯的太平天國軍聯合智利“解放者”發動起義,這是智利人對華人看法正面而秘魯負面的歷史根源。另外,中國在拉美的移民結構也影響拉美人對華認知。
拉美地區既盛行中國機遇論,又流行中國威脅論,既對中國充滿期待,又對中國充滿擔心,導致中國在拉美國家左右不是,產生所謂拉美對華認知悖論。這種拉美對華認識悖論其實也折射出拉美自身認識悖論,背后的深層原因是“拉美悖論”:拉美地區新興經濟體集中,但貧富差距巨大,既是歐洲的作品,又是南方的縮影。“拉美悖論”是與“中等收入陷阱”、“拉美病”等聯系在一起的,集中一點就是“二元性”:一是南方國家,歐洲文化。拉美國家普遍存在政治超前、經濟滯后的現象,物價偏高而貧富差距大,未能處理好社會、國家、市場關係。二是國家化滯后於全球化。以城市化為例,拉美城市化率可與世界最高的北美相媲美,高出歐洲十多個百分點,但城市畸形發展,貧民窟鱗次櫛比,城市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未實現現代化。三是地區化未發展為一體化。三大類地區化思路在分裂拉美:一類是以委內瑞拉、古巴為代表的左派、反美色彩濃厚的國家,致力於建立意識形態聯盟,第二類以巴西、阿根廷為代表的地區大國組成的具有地區保護主義色彩的南方共同市場,第三類以墨西哥、智利、秘魯組建的太平洋(601099,股吧)聯盟國家,推行與亞太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這三股一體化思路不聚焦,拉共體就遠不及歐盟。
中國與拉美地理相距遙遠,政治制度、社會結構、文化傳統、語言習俗差異較大,加上簽證不便、遊客不多,因此與其說存在誤解,不如說是根本不了解。拉美國家的領導人換屆與政局不穩影響對華態度,使得對華友好具有不穩定性;拉美原材料出口中國,一方面帶來收入,一方面造成依附,這是對華矛盾心態的現實寫照。從想象的異邦到真實的友邦,從道聽途說到準確理解,從斷章取義到全面理解,是檢驗中國對拉美公共外交成效的指標。要幫助拉美人糾正偏見、消除成見、樹立主見,可謂任重道遠。
如何解決拉美的中國悖論?關鍵是中拉關係的包容性發展,而這又是建立在各自包容性發展基礎上。中拉相互借鑒,共同促進包容發展,是中拉民心相通的希望。中國走向世界,要加強對拉美研究,不只是了解拉美,而且通過拉美更好認識歐美,認識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的轉型發展經驗教訓,幫助中國更好地認識自身、更好認識世界。拉美研究不只是拉美專家的事,也是全體國民的事。為此,筆者在此倡導大拉美研究觀,探討中歐合作共同開發拉美市場、共同研究拉美,通過拉美認清世界,通過世界認清中國。
(作者系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