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中東“冷戰”格局下沙特的戰略困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1-27 08:37


圖片來源:cnbc

圖片來源:cnbc

文章摘自《中東研究通訊》 作者王霆懿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博士生,沙特費薩爾國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以“文明衝突論”聞名於世,引起了廣泛的爭議。而在其早年的經典著作《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他曾對君主制國家的特點進行過論述,認為傳統君主制國家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國王的困境:成功還是生存?”這樣一個難題。在傳統的君主制國家中,國家政治體制必須集權於君主以圖推進社會與經濟改革;另一方面,集權卻又使擴大傳統政體的權力和吸收現代化所產生的新集團變得更為困難、甚至不可能。

這是以沙特為代表的所有君主制國家所面臨的困境。如今,作為海灣地區主要國家的沙特,不僅要面臨國內層面平衡國內政權穩定和發展的“國王困境”,還要面臨國際層面的另一種“困境”:維護國家和政權安全與自身實力不足、對外戰略實施與國內穩定相矛盾。

對沙特而言,內政外交的核心是維護政權的穩定,尤其是家族政權的生存。對外戰略,包括外交和軍事行動,本身是為了服務本國的戰略目標。如何平衡對外戰略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國內政權的穩定。投入不足,則容易受到外部局勢影響,面對劇烈變動的外部環境無力保護自身利益。而過度地將資源投入對外戰略,尤其是軍事行動和影響力擴張,會消耗自身實力和資源,長期來看,會反作用於內部政權的穩定。

總體來看,在沙特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沙特王室主要依附世界大國美國,采取“事大”原則,保持一種溫和圓滑、滯后、不出頭的外交戰略,很少冒然采取重大的外交行動和舉措,一般追隨美國和其他地區強國的外交決策。同時,沙特與地區強國埃及、以色列等保持相對友好的準盟友關係,開展平衡外交。由於沙特外交的依附性和滯后性,長期以來,盡管沙特的對外政策不太受到人們喜歡,但是相對而言是比較成功的,實現了實力與戰略目標的平衡。

但自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來,沙特先后在阿盟和海合會主導了推翻巴沙爾政權、干涉巴林內政、介入也門內戰、建立打擊伊斯蘭國軍事聯盟、與伊朗斷交等一系列重大軍事和外交行動,獲得了眾多阿拉伯國家的響應。

在薩勒曼國王執政之后,沙特對外戰略的轉變更加明顯。以沙特與伊朗斷交為例,沙特通過處決國內什葉派教士,引發伊朗示威抗議,沙特駐伊朗使館遇襲。隨后,沙特宣布與伊朗斷交,在沙特影響下,巴林、蘇丹、吉布提等國宣布與伊朗斷交,阿聯酋、科威特降低與伊朗的外交關係級別或召回本國大使,阿盟外長會議表態支援沙特,譴責伊朗。沙特的一系列外交舉措,迫使各國選邊站隊,試圖構建針對伊朗的中東冷戰格局。
沙特與伊朗交惡
內憂外患的阿拉伯國家“盟主”

沙特阿拉伯王國有近2800萬人,國土面積214萬平方公里,是阿拉伯半島上人口最多,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沙特的軍費支出排名世界第四位,居中東地區第一,表面看來沙特應是這一地區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在傳統的阿拉伯人口大國和軍事強國埃及發生政治動盪,另一地區強國敘利亞陷入持續內戰后,位於海灣地區的沙特的實力相對上升,某種程度上扮演了阿拉伯國家“盟主”的角色。

但這並非因為沙特的綜合實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是由於“阿拉伯之春”導致眾多的阿拉伯國家一蹶不振,實力受損,沙特不得不開始扮演一位力不從心的“盟主”的角色。作為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的主導國家,沙特承擔著保衛海合會成員集體安全的責任,並在阿拉伯聯盟內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

盡管沙特表現出強勢的“盟主”風范,但同時也正面臨日益嚴峻的內政和外交挑戰:

根據美國能源署網站顯示,國際油價已經由2008年的每桶141美元跌至目前不到每桶30美元,受此影響,2014年沙特的石油收入由2789億美元跌至880億美元。

目前,沙特政府的財政儲備以每月100億美元的幅度下跌,預計到2018年,沙特的財政儲備將從6550億美元(2014年5月),跌至1770億美元。而根據沙特內閣在2014年的預算,沙特2015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390億美元(最新數據是沙特2015年赤字達到創紀錄的980億美元——編者注),而以上這些,都沒有考慮到沙特在今年采取一系列軍事行動所帶來的財政消耗。

沙特已經采取包括削減油氣補貼、推遲970億美元的太陽能項目等舉措來應對財政赤字。但這些短期舉措很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沙特的油氣補貼占據其gdp的五分之一,同時約有25%的沙特人口處於相對貧困,失業率為12%,在年輕人口中更達到30%。這些都沒有考慮女性在沙特的就業情況,許多女性在沙特無法就業,或受到種種限制,因此沙特的失業率要遠遠高於統計數據。而沙特推遲的太陽能項目,原定在2032年為沙特本國提供三分之一的電力,這對於沙特的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都至關重要。

沙特國內沙漠廣布,可耕種面積不足,降雨稀少。只能通過大量的糧食進口和海水淡化來滿足國內需求。據估算,沙特國內的人口,將從目前2800萬增長至2030年的3700萬,快速的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就業壓力、水資源消耗、糧食進口問題會更加嚴峻。
油價暴跌,沙特財政收入銳減
但畢竟沙特長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擁有巨額的石油財富。沙特阿拉伯金融管理局(sama)在西方國家的投資和股票約有7000多億美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緩解沙特目前的財政赤字。不過,面目前油價的持續下跌、頁岩氣革命和新能源技術的突破,沙特的經濟轉型不可避免。
沙特的軍事現狀和困境
作為世界最豪華的軍隊之一,沙特的軍隊並沒有在對抗伊朗、推翻巴沙爾政權、打擊胡塞武裝等方面取得決定性的勝利。2015年12月14日,胡塞武裝的導彈擊中沙特駐也門的軍事基地,造成包括沙特在也門最高指揮官阿勒蘇哈尼準將在內的近百人的死傷。沙特軍隊的華而不實在這里表現的非常明顯。面對錯綜復雜的地區局勢和緊迫的安全壓力,沙特的軍事實力是否能夠支援它對外戰略的轉變,是讓人疑問的。

軍事實力取決於諸多方面,如人口、國土面積、軍事政策、軍隊結構、武器裝備、聯盟關係等。這里僅就沙特的武裝力量基本情況、組織架構進行簡要的分析。

沙特王國的武裝力量,總稱為沙特王家武裝力量,英文名the royal saudi armed forces。主要由沙特阿拉伯陸軍7萬5000人、沙特王家空軍2萬人、沙特王家海軍1萬3500人、沙特王家防空部隊1萬6000人、戰略導彈部隊、沙特國民衛隊約10萬人(其中25,000人為部族民兵)、邊防部隊、海上警衛隊、特種部隊、沙特王家警衛團等組成。軍隊總人數超過20萬人,軍費開支約占gdp的7%-8%。

由於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石油財富為后盾,沙特多次斥重金采購軍事裝備,長年居中東地區首位。2010年沙特與奧巴馬政府簽訂了總價值約600億美元,為期20年的軍事協議,采購包括84架f-15戰斗機、近200架直升機,以及升級70架舊型號的f-15s戰斗機。

2011年,經歷鄰國巴林動盪后,沙特宣布追加300億美元用來升級海軍艦隊,來應對伊朗可能的威脅。此外,沙特還曾多次采購英國、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軍事裝備,如陣風戰斗機、狂風戰斗機和大量陸軍裝備。1987年,沙特斥資35億美元,向當時尚未建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采購了可攜帶核彈頭的東風—3中程彈道導彈,並憑借這些導彈建立了戰略導彈部隊。

無論是在中東,還是在世界范圍內,沙特的武器裝備,都是比較精良。如此高的軍費預算(占gdp的 7%-8%),相較於僅20萬左右的軍隊,人均的軍費開支位居世界前列。但由於沙特目前面臨日益嚴峻的地區安全域勢,並采取與以往不同的比較激進的外交政策,在也門、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展開軍事行動,同時應對伊朗與日劇增的軍事威脅,相信在未來幾年,沙特的軍備采購和國防開支應該會繼續增加。
沙特國民衛隊
沙特的軍隊的組織架構不同於其它國家,並不隸屬於單一的指揮體系。

沙特國民衛隊在沙特國內地位特殊,是一支人數與正規軍隊相當的武裝力量。這支部隊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由沙特前國王阿卜杜拉創建,現由阿卜杜拉的兒子穆太卜.本.阿卜杜拉領導。

沙特國民衛隊裝備精良,不同於沙特的其它軍事部門,不隸屬沙特國防部,有獨立的組織結構和指揮體系,並與沙特的一些部族關係密切。部隊的任務是戰時配合正規軍作戰, 平時維持國內安全, 保護王室政權和重要石油產區。

國民衛隊是一支特殊的武裝力量, 它既是軍事組織, 又是文化和社會組織。其在沙特國內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獨特,對於維護沙特王室的統治極為重要。

而王家警衛團則直接向國王本人負責,負責王室核心成員的安全。

盡管擁有大規模的先進武器裝備,沙特仍面臨嚴峻的軍事挑戰:

第一,沙特人口較少,綜合國力相對較弱。沙特僅有2700萬人口(不同的統計數據有差異,大體在2700萬至2900萬之間),國土面積中大部分為沙漠地區。大部分人口聚集在沿海和內陸綠洲地帶,沒有太多的戰略縱深。盡管沙特在海灣阿拉伯國家中實力最強,但是與其它中東大國相比,如伊朗(約7070萬人口),土耳其(約7070萬人口)、埃及(約8600萬人口),沙特的總體軍事潛力仍較弱。

第二,大國對沙特支援的減弱。長期以來,沙特王國或沙特家族,主要依靠大國的軍事保護。在二戰之前,沙特家族主要依靠宗主國英國的支援。在二戰臨近結束的1945年2月,沙特國王伊本·沙特與結束雅爾塔會議歸國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美國“昆西”號巡洋艦上達成了租借基地和港口的協定,初步建立起軍事同盟。自此,沙特堅定地支援美國,並建立起了以美元結算石油的石油美元體系,有力地支援了美國的全球霸權。

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后,親美的伊朗巴列維政權倒臺。沙特成為了美國在海灣地區唯一的戰略支柱。但由於雙方在意識形態、國家利益、以及對地區問題關切的差異,沙特對於美國的重要性都不及以色列和革命前的伊朗巴列維政權,沙特所獲得的軍事裝備都落后於以色列,並且缺乏重要的導彈和雷達技術。這也是沙特向中國購買東風-3戰略導彈的原因。

在歷經了1973年沙特發起的石油禁運、2001年美國遇襲9.11事件(主要實施者均為沙特人)、2010年美國戰略撤出中東、頁岩氣革命和2015年7月伊朗核問題最終協議達成等一系列事件后。沙特與美國的關係漸行漸遠、雙方的利益分歧也日益嚴重。盡管目前雙方還是穩固的盟友關係,但可靠性已經降低。美國內部對於沙特保守政權的批評從未終止,沙特國內對於美軍推行的價值觀也一直心存疑慮。

第三,沙特缺乏軍事工業體系、軍事裝備無法有效整合。沙特的軍事工業體系非常不完備。盡管沙特擁有世界最完善的化工體系,化工業產值占世界的15%左右,但是並沒有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沙特的軍事裝備長期受制於別國,由於受到美國、歐洲國家有差別的盟國的待遇,沙特無法獲得核心的軍事指揮系統,如先進的預警機、雷達系統等,精良的武器裝備無法有效整合。沙特的武器庫就像武器博覽會,各個國家的武器系統無法有效配合,在實戰中大打折扣。面臨中東獨特的氣候、地理特征,武器的效能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第四, 缺乏實戰經驗、軍事部門的互相掣肘。長期以來,沙特軍隊並沒有直接參與戰爭,更多的是依靠大國的保護,如美國、巴基斯坦等。沙特軍隊長期擔任輔助角色,軍隊的軍事訓練和實戰經驗不足。同時沙特軍隊內部派系林立,相互掣肘。精銳的沙特國民衛隊獨立於沙特國防部,戰時軍隊的統屬問題一直困擾軍事指揮部門。

這些軍事難題,都是沙特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嚴重制約著沙特的軍事實力。長期來看,也會影響沙特戰略目標的實現。軍事實力的不足,是沙特成為地區大國的主要短板。
結語

隨著美國從中東戰略撤出,沙特依附大國的規則無法再有效實施。伊核問題初步解決后,伊朗受到的制裁逐步解除,實力增強;伊拉克陷入亂局,執政的什葉派導向伊朗,使伊朗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海灣地區原有的兩伊相互制衡的局面被打破。沙特面對崛起的伊朗,擔心和憂慮與日劇增。

在海灣地區地緣政治博弈、教派衝突日益激烈的今天,沙特將不得不采取更加主動和激進的外交規則。海灣地區新冷戰局面的形成,既源於沙特對於伊朗崛起的恐懼,也有沙特維護國內統治、轉移矛盾的目的。但整體來看,沙特的對外戰略決策,也面臨一種成功對生存的兩難選擇:如何使對外戰略投資的收益大於其成本,維護國內的穩定,而不是相反。而這將決定沙特對外戰略轉變的成敗,並反向影響其國內局勢的穩定。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