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管局官員點評匯改:三大弱點亟待改善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11 12:10
和訊網消息 在「811」匯改一周年之際,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飆升275點,報6.6255元,在岸和離岸人民幣也大幅上漲。盡管去年此時市場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兩天,但中間價報價機制的完善是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的關鍵一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認為,匯改一年初步實現了提高中間價市場化程度和基准地位的改革目標,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則表示,匯改的下一階段就是對中間價的淡化甚至取消。
管濤在報告中稱,匯改一年初步實現了提高中間價市場化程度和基准地位的改革目標,抵御了資本流動逆轉的沖擊,成績來之不易。但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仍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他表示,中間價定價機制需進一步完善,央行與市場的溝通技巧也有待提高,資本流動管理以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也應加強。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為參考「收盤價+一籃子貨幣」,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當天貶值1.9%,重挫1000點。這也給了當時已羸弱不堪的A股重重一擊。
在央行宣布匯改6天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一份關於人民幣納入SDR籃子的評估報告,其中提及幾個技術性問題,直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根本缺陷,即中間價機制不夠市場化、境內外人民幣價格存在長期分化等等。
在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看來,8月11號中間價一次性調整是對IMF報告的回應。在此之前,中間價與即期價格一直有較大的差距,但市場和央行都不以為意。而在中間價作出「一次性」的調整試圖貼近市場時,市場卻直接給出了「人民幣即將大幅貶值」的信號。
接下來的一天,中間價繼續跟隨前一天的即期價格貶值,而即期價格則在開盤後繼續大幅貶值,第三天,中間價的貶值速度放慢,官員開始講話。
8月13日,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公開表示,11日中間價基礎報價完善以來,人民幣經過兩天的調整,逐漸向市場化水平回歸,3%左右的累積貶值壓力得到一次性釋放,此前偏差校正已經基本完成。
周浩認為,人民幣貶值風險早就存在,技術性調整只是「導火索」,真正的推手是全球危機加劇下的美元走強。
在美聯儲加息預期下,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在12月底再次出現持續下調,在離岸市場均大幅震盪,做空人民幣勢力卷土重來。央行隨即對境外金融機構在境內金融機構存放執行正常存款准備金率政策進行調整,重拳打擊空頭,穩住了匯率。
匯改一年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累計貶值8.8%,在岸價貶7%;人民幣兌其他貨幣則漲跌不一,對歐元貶約10%,對日元貶逾32%,對英鎊則升值8.8%。總體而言,人民幣貶值壓力基本得到釋放。
但對於中國而言,匯率的進一步改革將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實現。正如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今年2月首次談及匯改時所言,「改革的藝術在於:有窗口時就要果斷推進,沒窗口時不要硬干,可以等一等,創造條件。中國經濟強調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平衡。整個國際經濟正在從危機中復蘇,也還要平衡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的關系。我們務實,有耐心,方向明確但不求直線前進,既要改革,又要做一個負責任的經濟大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