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化解資本壓力的關鍵在於向「輕資產」轉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01 09:10
本文由安邦咨詢授權和訊網智庫發布
受不良率的持續上升以及利潤增速放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國內商業銀行的核心資本在加快消耗,補充資本金的壓力巨大。而長遠來看,銀行向「輕資產」的轉型更是緩解資本壓力的關鍵。
據統計,截至今年二季度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1%,但市場普遍認為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的實際不良率(7%至18%之間)和呆壞賬規模要遠遠高於賬面值,急需通過大規模集資補充資本,以此維系外界對其信心,確保銀行體系穩健運行。數據顯示,僅國內13家上市銀行截至去年末的加權風險資產總額就達到了72萬億元,消耗資本總額至少7.2萬億,較2006年增長了3倍多。瑞銀分析師JASON BEDFORD在最新報告中估計,國內商業銀行未來需籌集人民幣至少2萬億元並處置4.5萬億元的壞賬,才能使資產質量恢復到可控水平。
除了壞賬增加和盈利下滑的因素,資產和業務規模的擴大、對外投資等需要,也增加了銀行補充資本的壓力。特別是來自監管層的壓力,對銀行業的影響最大。近年來,隨着銀行同業業務和表外業務大幅擴張,銀監會對銀行大幅提高了同業資產風險權重,增加風險加權資產,以求在混業經營的大背景下加強對「影子銀行業務」(非銀行信貸業務)和表外業務的資本監管,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抵御能力。今年年初,央行對商業銀行的管理開始實施「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其對銀行的槓杆率、資本充足率、委托貸款等指標的要求更加復雜和嚴格。
據財新報道,近期銀監會在研究對表外業務計提風險資本,希望藉此引導這類資產回表,按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計提,以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准確性。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對商業銀行投資於特定目的載體(SPV)的資產(包括銀行理財、信托、券商及基金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保險資管產品等),按照穿透原則適用基礎資產的風險權重;二是對於銀行理財投資非標准化債權資產,換算成一定的表內信用風險並計算風險加權資產。研究中的監管思路還包括,如果商業銀行發行非保本理財產品,均按照100%的風險權重計算風險加權資產。此外,銀監會正在研究制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應按季從凈利潤中,計提理財產品余額1%的風險准備金。盡管這些措施不一定全部實施並可能還會調整,但監管層更加嚴格規范銀行的非銀行信貸業務的趨勢不會改變。
面對壓力,各家銀行正通過多種途徑補充資本。除了天津銀行、浙商銀行等城商行加快上市步伐,今年以來中信銀行(601998,股吧)已向中國煙草總公司配股集資119億元人民幣,浙商銀行及天津銀行也分別通過上市集資116億元及65億元,當中接貨的基礎投資者不乏國企身影。7月末,興業銀行(601166,股吧)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定增方式向福建省財政廳、中國煙草總公司等6家發行對象募資不超過260億元,全部用於補充該行核心一級資本,鎖定期長達五年。8月19日,光大銀行(601818,股吧)和北京銀行(601169,股吧)同時公告完成非公開發行優先股,分別募集資金100億元和130億元,成為銀行補充資本的最新案例。幾家國有大行也開始在海外發債,2015年9月工商銀行(601398,股吧)發行首只境外二級資本債券,規模20億美元。此外,也有銀行嘗試發行可轉債迂回補充資本金。實際上,大量更需要資本補充的是未上市的中小銀行,根據有關數據,「十三五」期間,全國非上市城商行及農商行的其他一級資本缺口達5000億元。
在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團隊看來,銀行緩解資本壓力的關鍵,恐怕還在於發展模式的轉型。業界人士早已指出,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惡化,主因還在於中國的資本市場以「間接融資」占主導,以及銀行發展模式過於粗放,高資本消耗業務占比過大。在經濟下行、企業信用風險不斷暴露的情況下,銀行面臨的現實風險快速累積。長期看,商業銀行須加速向「輕資本」、「輕成本」做經營發展轉型,更加重視低資本消耗和不消耗資本的業務,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及業務結構,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和資金定價能力,提升銀行的業務整合能力和財務管控能力,增加非利息盈利來源。
我們認為,在當前國內缺少優質信貸項目、呆壞賬持續攀升的情況下,為了降低資本消耗、縮小承載風險的體量,銀行業將不得不進一步擴大個人房貸按揭業務(這會增加樓市「降溫」的難度)以及個人消費信貸,進一步拓展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業務以及中間業務。同時,銀行對於實體企業的放貸也將更加謹慎以控制貸款增長,這不可避免會給很多中小企業以及產能過剩企業帶來更多沖擊。
當前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壓力巨大,各家銀行也努力透過境外上市、定向增發、配資、發行優先股等多種途徑補充資本金。但緩解資本壓力的關鍵,恐怕還在於銀行發展模式向「輕資本」、「輕成本」的轉型,降低高資本消耗業務占比。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