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棣:中國房價把經濟逼入死地 而人們還在數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02 14:40
如果沒有壯士斷臂的勇氣,如果沒有徹底改革的決心,一場由房價不斷高漲引起的全面經濟危機乃至經濟體系崩潰,也許已經悄然接近中國。只是人們被長達三十幾年之久的經濟高速增長和房地產全面繁榮而麻痹了神經。
此話完全沒有任何故作驚悚。
可怕的房價黑洞
央行不久前發布了今年7月的金融數據統計報告,除了信貸增量跳水讓人警惕外,有一個指標讓人揪心。在7月份的人民幣新增貸款4636億元中,新增的房貸高達4575億元,占比接近98%。也就是說,7月份銀行新增加的貸款都給了房地產行業。除了房地產外,整個中國所有行業才分享不到3%的新增信貸資源。
這是一個國家產業的超級笑話,也是一個危險的驚嘆號。一個國家的金融資源都被房地產這個黑洞吸走,實體經濟怎麼發展?關於高房價對經濟發展的傷害,經濟學家們已經有很多分析,政府也不是沒有看到,但問題是,為什麼我們一直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方法來治理和解決?
我們像溫水里的青蛙
除非「危機」真的來臨,不然,人們總以為房價還會再漲,政府總以為房價導致的經濟困境還有余地可以周旋。盡管大家都知道,房價不可能這麼一直漲下去,危機的那一天總會到來,但是只要不是現在,只要今天的太陽還在,誰會在乎明天究竟怎樣?對於地方政府的預算開支來說,房地產就是真實的鴉片,不抽不行;對於銀行來說,房地產就是奶水,你斷了奶水試試?
高房價在毀滅價值
為什麼北上廣深的房價狂漲不止?是剛需嗎?五萬人民幣一平米的房子是平頭百姓買得起的嗎?主要是投機需求。能夠在北上廣深和大多數一線城市買房子的人,大多數是有了一套房子甚至是幾套房子的人,他們買房子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投資,錢沒地方去。錢,作為資本,本該去對社會經濟發展最有價值的地方,但是現在去追逐和推高房價,不但沒有增加價值,反而是在毀滅價值。房子的價值不是陳列的古董,不是擺樣子的花鳥,不是作為來炫耀的資本,房子的真實價值主要是為了居住。
精明的銀行與缺陷的制度
在這個方面,精明的銀行家們真是罪過。你把老百姓(603883,股吧)(特別是買不起房子的窮人)的儲蓄存款(特別是用來養老的錢)集聚起來,再貸給那些買得起房子但並不需要居住的富人,並客觀上不斷推高房價,讓窮人更加拼命往銀行存款。貸款看起來是安全了,但社會卻變得非常不安全。
早有專家們呼吁,謹防銀行貸款的「虹吸效應」。什麼是「虹吸效應」?就是央媽放松銀根本來是想照顧實體經濟發展,但新增的貸款轉了個彎還是被房地產行業吸走。高房價就像是一個病變的癌細胞,吸干了正常人機體的養分。現在,在大城市里的實體企業越來越難活了,高房價把企業經營成本全面提高,迫使企業越來越失去原有的競爭力,這就像一個人得了癌症一樣。
難道央媽就不能給房地產這個大胖兒子停奶嗎,就不能給那些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餵奶嗎?不能。我們所謂的現代銀行信貸制度是建立在不動產抵押和信用擔保基礎上的,有幾家實體中小企業在變成大企業之前有可以用於抵押貸款的不動產?又有多少大企業願意給中小企業做信用擔保?這是一個「罪惡」的信貸制度,劫貧濟富。對面全球性的金融制度缺陷問題,央媽知道又能如何?該餵奶還得餵。
這一次,我們無路可退
但是,我們已經到了一個不能再退的境地,退一步就是死地。如果任由「虹吸效應」發酵,不僅使得房地產過度擠壓實體經濟的信貸資源,而且還將對已然不振的實體經濟造成進一步打擊,制造成本、創新和服務成本上升,將迫使實體經濟出現全面衰退。劣幣逐良幣,毀滅價值的高房價將把創造價值的實體逼入失敗者的行列,而房地產業和金融業隨之也將同歸於盡。
致命的還有一點,就是建立在高房價泡沫基礎上的人民幣匯價,天量發行的貨幣吹大了房地產泡沫,也是人民幣的含水量超高。太平洋(601099,股吧)對岸的美國山姆大叔,正不懷好意地緊盯着人民幣的後院,在中國人還在狂歡和數錢的時候,放一把匯率戰火,一旦人民幣匯率跌破某個國際市場的心理價位,我們的3.2萬億外匯儲備是否夠用,是否能守得住?
高房價如此猖狂,大蕭條還會遠嗎?
從市場的預期管理入手
過去多年,政府出台了一些遏制房地產價格上漲的政策,但都沒有起到實際效果,大多都停留在文件上。究其主要原因,我認為,還是政府擔心「損敵八百,自傷三千」,擔心打壓房地產會傷及經濟發展,特別是擔心增加銀行的壞賬。所以,各級政府的真實心態是,房地產市場最好不要大跌也不要大漲,維持現狀最好。在這個心態下,有政策等於沒政策,房地產綁架了政府的政策。
但是,現在不醒悟,現在不作為,不久必將釀成歷史大禍。其實,要做的並不困難,就做一件事:預期管理。就是要打破過去二十年來市場上對房價上漲的穩定預期,人們吃到了這個預期的甜頭,大家不相信房價真的回跌,政府真的會下手治理。為此,就是要真敢讓幾家銀行為此倒閉,讓房價下跌30%,讓投資者為此付出一定代價,只有這樣才能讓瘋狂的市場回歸理性。無疑,國民經濟為此會付出一定代價,但總好過於最終我們可能面對的是一次全面大崩潰的境地。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