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主人如何淪為市場的奴隸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09 07:50
書名:《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
作者:[美]史蒂芬-貝爾[英]安德魯-欣德摩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9月
內容簡介
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幾十年間,英美銀行家造就了金融市場的空前繁榮,但也創造了銀行業脆弱的資產負債結構,正是這一脆弱結構蘊含的系統性風險最終引爆了危機,全球經濟至今未走出危機的陰影。
那些曾自視為「宇宙的主人」的銀行家,早已在無意間設定了自身的命運。
危機前,缺乏合理監管的金融自由化給「宇宙的主人」賦予無窮的力量,他們看似能掌控一切。
而事實上,他們深陷於既不能完全理解、也無法完全掌控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中無法自拔,他們創造了市場,最終又淪為市場的奴隸。
作者簡介
史蒂芬-貝爾(StephenBell)
昆士蘭大學政治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產業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和就業政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以及中央銀行的變化形式和制度動力。
安德魯-欣德摩爾(AndrewHindmoor)
謝菲爾德大學政治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政治、政治經濟學、公共政策與理性選擇理論等。曾出版著作《理性選擇》。
導語
2008年,銀行業和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在紐約和倫敦,金融市場吞噬了眾多英美與歐洲大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這場危機「可以說是金融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場危機」(Turner,2009b,第5頁)。當時,幾乎沒有銀行家真正理解他們自身所創造的新金融市場的規模、復雜度、脆弱性和巨大的「系統性風險」,以及金融市場引發大規模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本書旨在清晰描述危機時刻的事態發展及背後緣由,並提出防范危機重現的措施建議。
本書認為,要探尋本輪危機的根源,可先回答一個突出但卻很少被問及的問題——為何英美兩大核心經濟體的金融和銀行體系遭遇危機,而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銀行體系卻安然無恙?上述國別比較提供了關鍵線索:銀行業發生危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銀行業市場的本質。本書將通過翔實的比較分析,說明雖然銀行體系呈現顯著的全球化特征,但各國獨特的市場環境仍然影響着單個銀行的行為模式。我們發現,競爭程度較高、傳統信貸業務回報較低的銀行業市場,普遍追求更具風險的交易型業務,從而更易發生金融危機。在英美兩國高度競爭的銀行業市場中,銀行家承受着巨大壓力,為獲取額外利潤,必須重構銀行資產負債表,大量進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的高槓杆交易。2007年,正是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市場的崩塌引發了銀行業危機。英美兩國的銀行家承受着重壓,但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同行們受到的同類壓力卻相對較小。因此,各國銀行業市場狀況的差異,成為解釋此次危機起源的關鍵要素。
就銀行業和信貸危機的規模而言,本書認為金融市場所謂的系統性風險中內嵌的結構化力量是核心的影響因素。在英美兩國,系統性風險體現在過高的槓杆率,或大型銀行和批發融資市場之間的債務關系上。當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價格暴跌時,銀行家和信貸市場開始猜測哪些銀行將遭受怎樣的損失。由此引發了市場恐慌,並導致信貸市場驟然緊縮。這就是為何此次危機規模如此之大的直接原因。
此次金融危機爆發於2007年,次年即2008年達到高潮。不同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此次危機並非源於實體經濟的崩潰。整體而言,此次危機也並非老式的銀行業危機,並不是由於銀行在公共部門貸款業務中放松信貸標准,做出錯誤放貸決策而引發的危機。的確,有部分銀行被公共部門信貸和房地產信貸的糟糕決策所累,如英國哈里法克斯銀行(HBOS)和美國美聯銀行(Wachovia)就是兩個典型案例。然而,對於大多數銀行而言,正如本書第三章所述,銀行的貸款違約率都相對較低。例如,英國勞埃德銀行(Lloyds)和巴克萊銀行(Barclays)的貸款減值率(loanimpairmentrate)僅為2.5%和2.7%。在美國,美國銀行(BankofAmerica)記為減值的貸款僅占0.6%;花旗集團(Citigroup)和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Chase)的減值貸款分別為0.25%和0.1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