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破70億--結構決定未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11-01 02:02
第一財經日報刊載王羚的文章指出,10月31日,一個可愛的女嬰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誕生,成為這個藍色星球的第70億名人類成員。
包括聯合國官員在內的許多人前往歡迎這個孩子的誕生,但這歡迎背后的心情頗為復雜。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表示:“值此全球人口鐘越過70億之際,許多警鐘正在鳴響。日益加劇的經濟不確定性、市場動蕩和嚴重的不平等已經達到了危機關口。”
除了慨嘆這個70億寶寶“生不逢時”之外,關于世界人口形勢也存在著各種擔憂。
問題不僅是總量
有人認為這個星球已經太擁擠了,每增加一個成員就會給地球增加一份壓力,因此強烈要求繼續控制人口,降低生育率。
另一種觀點則針鋒相對,認為由于生育率的持續走低,盡管世界人口總量還在增加,卻可能在并不遙遠的未來迎來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某些地區的生育率。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些爭論并不直接構成矛盾。認為地球已經太擁擠的人著眼于總量,擔心人口衰退的著眼于分布、結構和趨勢。但無論怎樣,雙方都認可一個事實:世界人口的增速已經持續放緩。
根據聯合國統計,世界人口從60億增加到70億,僅用了12年時間。而據聯合國預測,下兩個10億人口的增加將分別需要14年和18年。這是有相關統計以來,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人口增速放緩的前景。
盡管增速明顯放緩,但是世界人口進入70億仍然引起許多的擔憂:地球到底能負擔多少人口?90億?100億?人口的增加會否給環境和資源帶來更大的壓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學者鄭真真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沒有必要擔憂全球人口總數量的增長,而應關注的是不同區域面對的不同的人口形勢。
人口數量的增長會帶來更多資源的消耗,但這之間并非是完全對應的關系。事實上,人口數量較多的不發達國家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往往要小于人口數量較少的某些富裕國家。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顧寶昌也對本報評論稱,人口發展有個慣性,在目前這個階段,世界人口仍然將會持續增加,這是個不可逆轉的形勢。與其盯著總量擔憂,不如以科學的態度,分析各自人口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及早做出人口政策的調整。
顧寶昌分析,世界人口形勢正處于一個幾千年未遇的新變化中。首先就是生育率的持續走低,盡管目前生育率到底有多低尚存爭議,但生育率不斷下降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
據聯合國統計,世界人口生育率已經從1970年的4.45下降到現在的2.45。生育率的下降是全球性的,不光是以往生育率低的國家,就是生育率一直較高的國家,如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生育率都在下降。而大部分的歐洲和東亞國家生育率已經降到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
除了生育率持續下降之外,世界人口面對的新變化還包括老齡化的提高、城市化的加快和全球人口流動的加劇。
“世界人口還在增長,但是增速越來越慢,最終要達到零增長,并且有一天到負增長。”顧寶昌告訴本報。
但讓顧寶昌感到遺憾的是,許多人認為這個負增長是非常遙遠的,因此缺乏未雨綢繆的心態,在應對人口形勢變化上往往相當被動。
中國需避免人口“硬著陸”
低生育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減緩了世界人口的增長,避免了過高生育率所帶來的人口激增,另一方面,它改變了世界人口的結構,使得各國不得不直面由此帶來的老齡化加劇、勞動人口不足、少子化(14歲以下少兒占總人口比例過低)等問題。
聯合國統計數據繪就的一幅生育率地圖生動地表明世界各地人口增長率的不同。生育率最高的非洲平均生育率達到4.64,最低的歐洲則只有1.53。
在這幅地圖中,全球第一大人口國中國被涂上了代表低生育率的淺色,這種顏色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生育率已經低于2.1的更替生育率——維持人口不變的生育率。事實上,在國內,對于中國目前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尚有爭議。但普遍認為,中國生育率已經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
根據今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過去十年間,中國人口年平均增長僅為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下降了0.5個百分點。
過去三十年,中國以其迅猛的經濟增長令世界刮目相看。經濟學家分析,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來源于高比例勞動年齡人口帶來的“人口紅利”。
根據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的研究,中國由人口撫養比下降帶來的人口紅利,預計在2013年前后達到最低點,從那以后,人口撫養比上升,人口紅利就將消失。
更為嚴峻的是,勞動年齡人口退休后,立即就轉為需要供養的人口。尤其是在某一代人特別多的情況下,這一轉變極為劇烈。
正是在人口紅利的貢獻下,歐洲經歷了1945~1975年的“黃金三十年”,東亞則經歷了1980~2010年的經濟迅猛增長。如今,歐洲早已從“黃金時代”進入“銀發社會”,不僅經濟增長穩定在較低水平,而且大量的退休人口令社會保障體系不堪重負。美國的“嬰兒潮”一代,目前也正在步入退休年齡,從而引發了醫保、養老等政策激辯。
由于生育率很低,老齡化加劇,中國的人口形勢,越來越需要預見和避免“硬著陸”風險。
由于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將在未來品嘗到不同的政策成果。根據《經濟學人》報道分析,中國在未來將因為人口問題面臨嚴峻挑戰。而擁有適中生育率的印度和中東則將成為潛在的最大受益者。
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20年,中國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將全體人口按年齡大小的自然順序排列時居于中間位置的人的年齡數值)將超過美國,在2030年超過歐洲。而在2050年,中國的撫養比(非勞動年齡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之比)將從38%提高到64%。
未富先老,社保制度遠不完善,這將使中國面臨困境。顧寶昌認為,生育率一旦降低之后,如果想要提高,會比當初降低它更困難。
“必須要有遠見來重新審視中國的人口政策,并且盡快做出調整,否則將會貽誤時機。”顧寶昌說。
(劉暢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