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面臨30年以來最為嚴重的財政危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19 08:32
中國將面臨30年以來最為嚴重的財政危機
在經濟增長放緩,地價下行的雙重打擊下,2015年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將持續減少,危機或將漸近。在中文網的文章中,德意志銀行發布報告認為,中國可能將面臨自1981年以來最為嚴重的財政挑戰。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財政收入由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由二位數增長步入個位數增長,要克服速度情結。
按之前財政部指示的要求,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地方政府債務統計數據已於1月5日之前上報。媒體報導和渠道調查均顯示,地方政府上報的債務總額較2013年6月的水平大幅上升,可能出乎市場意料。
在經濟增長放緩,地價下行的雙重打擊下,2015年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將持續減少,危機或將漸近。
德意志銀行發布報告認為,中國可能將面臨自1981年以來最為嚴重的財政挑戰。
在中國,地方財政收入牽涉到土地、稅收以及民生,還涉及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間的微妙博弈,環環相扣。
雖然目前中國還沒有地方政府出現債務違約的狀況,但一些分析人士警告稱,這一狀況的發生在所難免,中國的地方政府已經不再如過往那樣“不差錢”了。
“對地方政府而言,這種情況很困難。”倫敦凱投宏觀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專家馬克•威廉姆斯表示,“若中央政府繼續限制地方政府拿到資金,這樣必然會導致(地方)政府的支出下降。”
彭博不久前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市場的主流看法是“2015年宏觀經濟將呈現逐步減速的趨勢,gdp同比增速從一季度的7.3%逐步下降到四季度的6.9%”。
德銀的這份報告則預計,我國2015年gdp同比增速將在一、二季度達到6.8%的全年低點,並在下半年逐步回升至7%以上,整體呈現出“前低后高”的趨勢。
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對土地收入依賴很大的地方政府還要面對房地產萎靡所帶來的土地收入的大幅萎縮。
由於中國地方財政長期沒有獨立和可靠的數據,衡量地方財政的真實狀況並不容易。但從中國地方財政和政府收入的比重來看,德意志銀行給出的數據為,土地出讓在這些收入中分別占35%和23%。換而言之,若地方財政好壞與土地交易密切相關。而從目前的跡象來看,形勢不容樂觀。
得益於過去十幾年房地產市場的快速升溫,地方政府得以從快速增長的土地出讓金中獲益,年增長率多年都保持在兩位數,高於gdp增速。《報告》數據顯 示,2009-2013年間,全國財政總收入年平均增長19%,“其中有7個百分點是土地出讓金收入貢獻的”。
而其快速增長得益於所謂的“土地財政”模式。其核心是,房地產繁榮帶動土地出讓金收入的增長,支援地方政府投資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而基建投資又能反過來推動房地產繁榮。
但該模式之不可持續,去年已有明顯表現。去年上半年,全國300城市的土地招拍掛交易額同比下降7%,三季度同比下滑幅度則進一步擴大至55%。
2013年中國賣地收入在4萬億左右,去年大概是2.6萬億,就已經有了超過1萬億的缺口,
德意志銀行的報告認為,中國在2015年的土地財政收入將下降20%,一些地方的財政也將出現負增長。
假設2015年全年土地出讓金收入下降20%,地方政府廣義口徑的財政收入同比增速將下降至-2%,遠低於2009-2013年的平均值24%。
不僅是德意志銀行,中國指數研究院在1月初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300個城市的土地成交面積總數雖然仍然超過10億平方米,但同比減少31%。同時,土地出讓金同比下降28%,總額僅為2.3萬億元。
中國政府的數據也對此發出了警告。據統計,2014年的前11個月,中國地方的財政收入僅同比上漲6.4%。雖然全年數據尚未出爐,但對比往年,這組數據落差明顯。
受土地出讓金收入下滑的影響,預計2016-2020年間全國財政總收入的年平均增速在5%-8%之間。
而財政部長樓繼偉亦在去年底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財政收入由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由二位數增長步入個位數增長,要克服速度情結”
處理地方財政問題並不容易。中國以往長期的經濟增長路徑依賴難以打破,一些地方政府“吃飯靠財政,建設靠土地”的思維難改。也因此,地方財政的改革更加艱難。
政策調整十分重要,尤其是對稅收結構的改革和讓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來源更多元化。同時,對於一些債臺高筑的地方政府,如何應對其可能的違約,在避免社會動盪的同時,也要避免產生依賴中央政府救助的道德風險。
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院的魯特科斯基指出,在政策層面,中央政府可以讓多一些地方政府自行發行債券,以及征收地產稅等,當然后者是一個“微妙的平衡”。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需要解決支出問題,或是增加收入渠道。”魯特科斯基對bbc中文網記者說:“但若沒有中央政府在諸如醫保和養老支出上承擔更大責任,這一問題不容易解決。”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