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含章:加息是疫苗而非急救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4-12 09:44
新華網評論部主編竇含章認為,對于通脹而言,加息是疫苗,而非急救藥,央行必須有預見性地提前為經濟打疫苗,才能產生效用。
中國證券報4月12日刊登新華網評論部主編竇含章的文章指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2月份中國CPI為2.7%,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2.25%,這意味著時隔一年多,中國再次進入負利率時期。負利率將催動儲蓄搬家,進一步推高通脹預期,在這種時候,央行該不該加息、何時加息,自然成為輿論焦點,備受媒體公眾關注。
在眾多爭論中,目前很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是否加息應該先看美國何時加息,如中國貿然加息,就會擴大中美之間的利差,導致大量熱錢涌入中國,進行套利交易。持這種觀點的一些人是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在公眾輿論中有很大影響力,但中國是否加息真的應該看美國臉色行事嗎?
從理論上講,如果兩個國家之間存在利差,會引發低利率國家貨幣流入高利率國家換取高利率國家貨幣進行套利,日元套利交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那么,當美國不加息,而中國加息時,美元會不會出現類似日元套利交易的現象,如潮水般涌入中國呢?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與美日歐等經濟體不同,中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這就意味著,中國的外匯管制制度在中國與國際外匯市場之間豎起了一道防火墻,熱錢要想進入中國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如果僅就利差套利而論,除非中美之間出現巨大利差,否則,大量美元因中國加息而涌入中國并不現實。
當前,中美所面臨的經濟環境完全不同,美國何時采取退出策略,對中國并無太多借鑒意義。美國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源頭和重災區,其經濟復蘇仍舊脆弱不穩,需要長時間堅持刺激政策;而中國經濟只是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波及,據預測,2010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可能超過11%,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再是防止衰退,而是要防止過熱了,在這種時候,繼續以美國是否加息作為中國是否加息的依據,有刻舟求劍之嫌。
任何國家在決定貨幣政策之時,必須首先考慮本國經濟狀況,力爭實現保證經濟增長、維持物價穩定、促進就業及金融市場穩定等多重目標。現在,中國經濟增速將達到兩位數,而南方沿海地區大范圍出現民工荒,說明當前中國就業形勢也較穩定,這時貨幣政策應該優先考慮的顯然是物價穩定。
去年以來,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向市場釋放了大量流動性,這對保證中國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國際經濟出現復蘇跡象,中國經濟加速增長的背景下,特別是當中國再次進入負利率時期之后,撤出刺激政策就成為必然選擇,否則,巨大的流動性、高經濟增長、高就業率將必然引發通脹。
近一段時間以來,央行已經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回收流動性,但這些數量工具在負利率時期,效能遠不如加息這一價格工具有力、明確。負利率將刺激企業個人擴大貸款規模,減少儲蓄,加上去年中國投入市場的巨大流動性尚未收回,通脹預期將陡然升高,資產泡沫將進一步膨脹,這對中國未來經濟的健康發展絕非幸事。要改變這一局面,唯有盡快加息,改變負利率狀況,這樣才可能扭轉公眾預期,將通脹扼殺在萌芽之中。
在有關加息的爭論中,有一種觀點認為,要進一步觀察CPI的變動情況,不要因為一個月出現負利率就貿然加息。這種觀點,表面上看很合理,但是容易導致合理的加息點推遲。
CPI一直是中國央行是否加息的重要參考指標,但這一指標具有先天不足。一是它對經濟活動的反映略有一點滯后,二是它無法全面反映中國的經濟活動。最典型的例子是,當前中國經濟最活躍、集中資金最多的房地產行業的價格并未計入CPI,這就導致依據CPI指標決定是否加息存在滯后的可能。
加息在抑制通脹方面的主要作用體現在預防,早加息可以合理引導預期,防止經濟過熱,將通脹扼殺于萌芽之中。當通脹真正發生,并趨于惡化之時,加息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到那時,加息幅度不夠遏制不住通脹,加息幅度夠大,又會導致經濟硬著陸。因此,對于通脹而言,加息是疫苗,而非急救藥,央行必須有預見性地提前為經濟打疫苗,才能產生效用,如果等到病急之時,再把疫苗當成急救藥用,用的劑量再大也難有成效,反而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
(袁甲峰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