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瑞典土耳其3學者獲化學諾獎 揭DNA修復 闢抗癌新戰線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08 08:40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林瑟在公布今屆得獎者時,借助模型解釋3名獲獎者在基因修復機制研究上的成就。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由3名來自美國、土耳其及瑞典的科學家奪得,評審委員會指他們研究細胞DNA修復機制,開拓了嶄新的研究領域,有助人類研發抗癌新藥及新療法。評審委員會表揚林達爾(Tomas Lindahl)、桑賈爾(Aziz Sancar)及莫德里克(Paul Modrich)3名學者對DNA修復機制的研究(見圖)對理解細胞運作、遺傳病成因,以及癌症形成及衰老機制作出了關鍵的貢獻,打開了嶄新的研究,即以阻止癌細胞修復DNA為手段來治療癌症。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科學界以前認為載錄遺傳信息的DNA非常穩定,不過瑞典科學家林達爾1960年末開始懷疑DNA究竟是否真的那麼穩定,他通過連串實驗發現DNA的確慢慢淍謝。他推測,細胞內的DNA每天會承受千計損傷,若無修復機制,這損傷速度難以解釋為何人類會以目前狀態存在。這一假設開啟嶄新研究領域,林達爾最終發現能不斷抵消基因衰變的「鹼基切除修復」。
在英國克拉克研究所工作的林達爾對得獎感驚訝,說﹕「這些年我知道自己不時被考慮,就像數以百計人一樣。我對獲選深感榮幸及自豪」。有趣的是,林達爾是負責評選諾貝爾獎的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成員。委員會表示,林達爾沒份投票挑選這次得獎者。
另一得獎者桑賈爾研究細胞如何修復紫外線對基因造成的損害,發現「核苷酸切除修復機制」。桑賈爾在土耳其出生及讀書,有美國及土耳其雙重國籍,目前任教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他昨受訪時稱,是妻子叫醒他接聽獲獎消息的﹕「我十分驚訝,我正睡覺,盡我所能保持平靜」。得獎消息公布後桑賈爾家的電話響個不停,他稱目前最迫切的計劃是要梳洗後回實驗室。69歲的桑賈爾年輕時曾被土耳其足球青年國家隊招募當門將,他最終選擇了學術研究。他是繼土耳其文學家帕慕克後第二名土耳其裔諾獎得主。
莫德里克則發現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細胞如何糾正基因複製時的偶發錯誤。莫德里克是杜克大學生化系教授, 正跟妻子渡假,他清早收到電郵通知得獎,稱自己「震驚、驚喜、興奮」,也感慨DNA研究領域多年來沒得到應有的重視。他在驚喜之餘,還不斷反問採訪他的人說:「什麼時候頒獎?」他憶述1963年當生物科老師的父親對他的忠告﹕「你應該學一下DNA這東西。」 此前一年,沃森跟克里克憑發現DNA結構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台灣清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胡紀如表示,DNA修復領域是基因工程的關鍵基礎,現今遺傳疾病、標靶藥物、生物科技、基改食品等,都與DNA修復有關,「這領域一定會有人得獎,只是早晚而已」。
林達爾、莫德里奇及桑賈爾因為「研究DNA修復機制」而獲獎,3人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747萬港元)獎金。 (接下頁)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1953年,英國科學家克里克及美國科學家沃森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讓人們首次窺探這個被譽為「生命之源」的遺傳物質全貌。DNA一大特徵在於兩條「骨架」上的鹼基配對,腺嘌呤(A)配胸腺嘧啶(T)、胞嘧啶(C)則配鳥嘌呤(G),這配對方式造就了DNA獨特的雙螺旋結構,而鹼基的排列次序則構成各種不同的基因。
然而DNA經常受到內外因素衝擊,例如胞嘧啶有時會自發性經歷脫胺化變成尿嘧啶(U),又或是DNA複製時配對錯誤,會造成基因變異。若這些錯誤沒被糾正,日積月累之下,整個基因圖譜便可能改頭換面,使生物或其誕下的後代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次3名得獎者林達爾、莫德里奇和桑賈爾,就分別解構了「鹼基切除修復」(Base Excision Repair)、「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和「核苷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等三款細胞修復受損DNA的不同機制。
DNA修復機制研究有近半世紀歷史,參與其中而又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實不止今次獲獎的3位。有評論批評諾貝爾委員會死守過時的「不多於3人同時獲獎」慣例,令一個領域內同具卓越成就的學者無法獲獎,有損得獎名單的代表性。
The Wire網站列舉了多名理應一同獲獎的DNA修復學者,包括當年與莫德里奇聯手發現「錯配修復」機制的美國科學家梅塞爾森、本年度拉斯克獎得主埃利奇及威特金,還有1970年代研究DNA對紫外線反應的克羅地亞科學家拉德曼。網站認為,僅是得獎名單的3人不足代表整個DNA修復研究範疇,亦有忽略女性科學家之嫌。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錢程民表示,今屆化學獎得主的研究對癌症治療非常有貢獻,讓科學家能尋找方法破壞癌細胞的DNA修復功能,從而殺死癌細胞。他指出,3名得主的研究屬於DNA修復研究的早期基礎,相信他們是因此獲獎,又指近年學界對這範疇的研究更深入和廣泛,未來還有機會產生更多諾貝爾獎得主。
錢程民表示,普通人受紫外線照射或其他因素影響,會導致細胞核內的DNA受損,而3位得主針對不同種類的損害,發現各自修復機制。當DNA因某些原因無法修復時,便會導致基因突變,有些屬於無影響的隱性突變,但嚴重的可以致病,包括癌症。基於對DNA修復功能的研究,近年科學家開始尋找相關治癌方法,包括混合化療與基因藥物治療,一方面破壞癌細胞,同時破壞癌細胞的DNA修復功能,使癌細胞無法自行修復而消滅。
同樣研究DNA修復的美國著名學者埃利奇和威特金,上月獲頒僅次於諾貝爾獎的醫學界殊榮拉斯克獎,足見DNA修復研究這個領域人才輩出。
資料來源:香港明報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