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細審中鋼 稱其財務管理混亂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鋼國際四五千萬美元傭金存在問題,貨運代理爭議重重,審計署對中鋼的審計告一段落,國資委紀委已展開調查。
據新世紀周刊8月29日報道,8月21日,星期六。對于中國中鋼集團(下稱中鋼)上百名中高層管理人員來說,這個周末并不輕松。
在中鋼北京總部大樓,中鋼集團和股份公司管理班子、職能部室負責人以及中鋼二級子公司的黨政領導,上百人聆聽國家審計署工作組對中鋼審計情況的通報,外地子公司黨政負責人也都通過視頻參加會議。
這次通報披露的中鋼管理之混亂、決策之無序、投資之冒險,令中鋼上下觸目驚心。審計署工作組在情況通報中指出,中鋼存在財務管理混亂等諸多重大問題。這次通報意味著審計署對中鋼的審計基本告一段落。但中鋼的內部整肅可能才剛剛開始。多位消息人士向記者確認,國資委紀委已成立工作小組對中鋼展開調查。
審計署此次審計始于2010年5月,由境外司司長帶隊,從中鋼在香港的子公司中鋼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鋼國際)入手,著重于中鋼的貿易及貨運業務。中鋼國際成立于2005年12月,主要參與中鋼集團海外資源開發及管理和國內外項目投資的優化等。
知情人士透露,審計署對中鋼國際進行了詳細審計,發現多筆傭金支付存在問題,涉及金額高達四五千萬美元。
“這些費用支出是現金支出,沒有合同。”一位曾在中鋼工作多年的高管告訴記者,正常傭金支出都有合同,一般比例在交易的3%-5%左右,而且少有現金支出。知情人士稱,2009年初出任中鋼國際副總經理的辛希樂已于今年8月被撤職,目前被限制出境。此前辛曾擔任中鋼鋼鐵總經理。
這之后,審計署對中鋼展開延伸審計,進一步發現中鋼與民營鋼鐵企業山西中宇鋼鐵有限公司之間的巨額資金往來形成了近40億元欠賬,而在中鋼與另一家民營鋼鐵企業河北縱橫之間,問題嚴重程度可能甚于山西中宇。
中鋼的貨運業務也被懷疑有可疑之處。最近幾年,中鋼80%的貨運交予在香港注冊的兩家小貨運公司。2007年以前,中鋼貨運與鵬榮國際有限公司(Glory Prans)合作。香港公司注冊處資料顯示,鵬榮國際有限公司注冊資金2萬港元,施偉東出資9,999港元,占比49.99%;周艷萍出資1港元,李天翔出資1萬港元,占比50%。
2007年后,因中鋼部分管理層反對,認為鵬榮國際沒有實力,中鋼貨運開始與另一家注冊于英屬維爾京群島的貨運公司海達船務有限公司(Sea Win Shipping)合作。知情人士透露,海達船務控制人為陳建華。
施偉東、陳建華二人均出身于五礦貨運公司,而中鋼集團董事長黃天文在2003年調任到中鋼前,正是五礦主管貨運的副總經理。
2008年,全球船運業遭遇金融危機,普遍陷入虧損,但海達船務得益于中鋼業務,絲毫不受影響。審計署估計,近兩年中,兩家貨運公司從與中鋼的貨運業務中盈利近2億元。
從2005年開始,中鋼進行了一系列并購重組,逐步構建起了“礦業、炭素、耐火、鐵合金、裝備制造”五大產業運作格局,“中鋼模式”受到國資委認可。然而,這些收購并沒有給中鋼帶來較好回報。2008年,中鋼出資14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中西部礦業公司100%股權,原計劃鐵礦石年產量3,000萬噸以上。不過,2009年這一項目還處于前期勘探階段,當期虧損9,281萬元。
重要投資項目回報較差的情況下,中鋼盈利能力也在下降。中鋼2009年向國資委報告利潤5.8億元,但扣除政府補助、匯兌收益等非經營性收益后,主業則虧損3.8億元。“營業收入下滑,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卻在上升。”看過中鋼財務報告的知情人士表示。
針對中鋼現狀,大股東國資委已要求中鋼加強公司財務管理,確保資金流安全,加快應收預付款的回收速度,控制帶息負債規模,降低資產負債率。不過,知情人士稱,國資委高層對于中鋼問題的嚴重性仍存在認識分歧。
(李艷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