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我之所以不失敗,只因記住了7個詞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12 09:17
李嘉誠——我之所以不失敗,只因記住了7個詞
是什么讓並未受到很多專業教育的李嘉誠創造了今天的商業奇跡?是什么好慣才使得他變得這樣優秀?李嘉誠被形容為“一本會行走的書”,讓我們來好好學習一下這本“行走的書”。
第一個詞:尊重
按照南方周末記者的描述,2013年11月22日,他們來到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李嘉誠的辦公所在地。14:30,門打開,85歲的李嘉誠滿面笑容地走進來,步子很快,沒有任何攙扶。他和每一個人握手,微微彎腰遞上名片,微笑著,認真地看著每一個人,近乎多余地用帶潮州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李嘉誠”。在接受記者采訪過程中,李嘉誠時時處處都表現出這一點。李認真地傾聽每一個人的問題,生怕沒有回答清楚,約好了用普通話采訪,李就一直用普通話,雖然潮州話對他來說更自如。李會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聽問題時,專注如小學生;回答時,一定會看著對方。李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張名片,但輪到攝影師時,名片派完了。讓人意外的是,采訪進行到一半,李突然向遠處的助手要了一張,補給了攝影師。他的舉動是如此自然。
交易感悟:尊重市場,敬畏市場,市場是大海,我們永遠只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市場是我們交易者的“衣食父母”。尊重市場,市場才會給我們回報。
第二個詞:自律
85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后,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這種勤奮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關於工作習慣,最為著名的細節是李嘉誠的作息時間: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后起床。隨后,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后去辦公室。
交易感悟:自律就是嚴格遵守自己的交易系統,殘酷的自我約束。如果沒有自律那么所有的計劃都是沒有用的,形同虛設。常修為人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已之心,隱患險於明火;防范勝於救災;紀律重於泰山。
第三個詞:未雨綢繆
熟悉李嘉誠的人士表示,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后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交易感悟:欲進先思退,做交易之前一定仔細分析盤面,制定詳細的交易機會。把失敗想透了,想不成功都難,這正是逆向思維的精華所在。
第四個詞:學習
李先生的學習方式很有意思——除了看書之外,他還有代入式體驗學習法。另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透露,李嘉誠喜歡看電影,而且,看電影時,他的“代入感”很強,每次都會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后隨著劇情起伏,“過他們的生活”。
交易感悟:學習是最便宜的投資,學習可以讓交易者少走很多彎路,“老師一句話,勝讀十年書”。這讓我想起芒格對巴菲特的形容:他是一本會走路的書。
第五個詞:顛覆
“他並不是一個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對潮流的把握遠超很多年輕人。”一位下屬透露。李嘉誠旗下公司無數,連很多下屬都數不清,直接向他匯報的,就有200人左右。每個月,李都會跟海外管理層進行會議,每年會“出外巡檢”三四次。85歲的人,他用的是最新潮的電子設備。
交易感悟:拋棄所有的主觀思維,之所以不能穩定盈利,就是執著於自己固有的錯誤的對交易的認識,自己在家閉門造車,錯誤的理念必然不能持續穩定的盈利,冷靜客觀的追隨趨勢,無我,無為。
第六個詞:認錯
1996年,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被世紀大盜張子強綁架,對方單槍匹馬到李家中,開口就要20億,李當場同意,但表示“現金只有10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給你擷取”。李的鎮靜,連張子強都很意外,張問他:你為何這么冷靜?李回答道: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么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交易感悟:虧損的單子,堅決止損!認錯並愿意付出代價和承擔責任,這是讓你可以失敗多次而不會死的黃金法則。
第七個詞:保守
比如說,負債率。李嘉誠對這一指標的控制,近乎偏執,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旱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產,一家公司的現金流是正數的話,便不容易倒閉。”李嘉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長實2013年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位於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李對此深以為豪,“我從1950年開始做生意,對負債和貸款問題,我一直非常小心處理,雖然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但也一路走了過來。”
交易感悟:永遠輕倉,復利才是最大的暴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對待交易,無數的人和事證明,只有保守主義者才能活得長久。
年存1.4萬40年變億萬富翁,何為復利之道?
來源:贏商網
華人首富李嘉誠常打一個比方:一個人從現在開始,每年存1.4萬元,並都能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回報率,40年后財富會增長為1億零281萬元。
如果我們細算賬會發現,按這種方式操作,第十年僅能攢36萬元,在很多大城市還不夠買一個衛生間。別著急吐槽,堅持下去,到了第20年,這筆資產就積累到了261萬元,如果你能堅持40年,財富就會到達1億零281萬元的驚人厚度——這就是神奇的復利投資。
對普通上班族來說,人生積累財富過程中最重要的分水嶺莫過於100萬元。
李嘉誠就說過,賺第二個1000萬時要比賺第一個100萬簡單容易得多。李嘉誠在不到30歲的時候,就完成了這個跨越。回顧一些知名富豪經歷,他們也大多在30歲左右就完成了這筆積累。
放到當下,如果你還沒有跨過100萬門檻,在應付完各種高昂的生活成本之后,其實能用於投資的資金非常有限。
越早完成靠勤勞存錢的階段,你才能越早進入以錢賺錢的階段。所以你積累第一個100萬元所用的時間長短,基本能夠決定你一生的財富厚度。
我們該如何快速積累100萬元呢?
除了在本職工作上努力拼搏謀取升職加薪,還可以考慮創業開辟人生新道路,更重要的則是不論錢多錢少,從一開始就養成投資的習慣。每個理財致富的人,只不過是養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即投資理財的能力。
如此,那些令人困擾的貧富問題就有了“基本標準”的答案: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賺了多少,也非一味開源節流,而是取決於如何理財。這便是致富的關鍵。
掌握窮變富的哲理,邁向富人行列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嗎?如果是,你是否想過改變自己的現狀,從現在起積累自己的財富,邁向富人的行列?
讀讀以下的這些理財哲學,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1、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后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
貧窮者的可悲就在於,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啟示: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只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後的成功。
2、最初幾年困難最大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於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么,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只需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只需要3年就足夠了。
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已經跑起來,速度已經加上去,只需輕輕踩下油門,車就會疾駛如飛。開頭的5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啟示: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不是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3、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象的那么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啟示:假如一個恃才傲物的職員得不到老板的賞識,他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不會溜須拍馬,那就太片面了。老板固然不喜歡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價值。同樣,假如你第一次去辦營業執照,就和辦證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可以肯定,你開的那個小店永遠只能是個小店,做大很難。這樣的心態,別說投資,連日常理財都難做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