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台股

為何“維和”成為了中國目前的外交名片?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12 08:58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趙磊在撰稿中認為,中國更多地承擔國際維和使命,一批具有良好素質的軍人和警察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形象,會從根本上扭轉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8日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加入新的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率先組建常備成建制維和警隊,並建設一支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


維和待命部隊的特點是,它是一支固定力量。傳統上,維和部隊是由聯合國提出要求,相關國家派遣部隊,包括警察和成建制的防暴隊。中國從1990年代參加聯合國維和機制至今,雖然派遣維和人員的做法本身是常態化和機制化的,但是,人員的組成往往帶有一定的隨機性。但這次8000人的部隊是一支固定力量。人數是確定的,如果有部分人退役,就會有新力量加入進來,始終確保維和能力。

中國建設這支維和部隊的象征意義很大。聯合國現在遇到了一定的困境和瓶頸,表現為大國紛紛不愿承擔聯合國義務。許多西方國家本可派入維和部隊的軍人,參加了北約和歐盟的部隊,原因之一是,美英等西方國家不愿讓聯合國在非洲、拉美等地的負責人指揮其軍隊,認為這是拿其士兵的生命冒險。而在這十多年的空檔期和轉型期,中國一直是維和部隊中的關鍵力量。從2004年開始,中國派遣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人數,就一直比其他常任理事國的總和還多。

對於聯合國的維和機制,中國出的人員多,提供的經費多,維和人員表現出的素質也高,這是在聯合國得到公認的。不僅是習近平,在這段聯合國改革的關鍵時期,中國歷屆領導人一直都在做出積極的貢獻和承諾。這次建設的維和待命部隊意味著,只要聯合國需要,中國隨時可以派出最精銳的維和力量,進入聯合國的不同任務區。

當前,國際衝突形勢在發生變化。在“冷戰”結束前,聯合國維和部隊參與解決的衝突,主要是國與國之間的衝突,而現在衝突的主要形式是一國內部衝突:一國內部衝突發生的頻率在加大,不可預見性在增強。新的衝突形式導致傳統的派遣模式也需要調整。如按傳統模式,維和部隊的派遣需要經過聯合國討論,需要到各個國家征集,部隊有幾個月的培訓期,還要經過聯合國相關的審核程式,如考察語言能力、駕駛能力等等。而維和待命機制,代表著一種更成熟、高層次的機制。

維和能力待命機制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十多年前聯合國已經討論這個問題。中國此前已經表示愿意參與這個機制,這次明確表示派遣8000人,相當於落實了此前的承諾。這一方面展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另一方面也表明,在聯合國改革的關鍵時期,中國始終是聯合國的支援者。

有西方人質疑說,中國目前派出的維和部隊基本上不是作戰部隊。對這個質疑,應當從兩方面看。首先,中國參與維和有個過程。有趣的是,當2004年中國成為派遣維和部隊最多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時,西方國家討論最多的是所謂的“中國威脅”,比如中國把部隊派到非洲,派到美國的“后院”海地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派遣作戰部隊,“中國威脅論”的調門會變得更高。

其次,現在聯合國維和最困難的工作並不是“拉架”,這是傳統的維和業務。聯合國也幾乎不派作戰部隊直接參與作戰。維和部隊主要的工作往往是衝突之后監督大選,確保社會治安,並參與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等事務。西方國家通常不愿做這些在極其偏遠的地區進行的辛苦的、出力不討好的工作。雖然非洲、南亞的發展中國家派遣的維和人員也很多,但這些國家在基建等方面沒有優勢。所以,對於這些維和業務,中國是最為適合的,而這些業務恰恰是聯合國最關鍵的業務。

現在聯合國的維和理念正在從“維持和平”(peace keeping)轉變為“構建和平”(peace building)。西方的理念是,衝突之后一定要搞大選,搞多黨制、公民社會。中國人則通常認為,只有改善基礎條件,改善教育、醫療和通訊,才會有持久的和平。可以說,中國十多年來的維和工作是高標準、高質量的,也是國際社會真正需要的。

中國此次宣布建設的8000人維和待命部隊很重要,但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這8000人上面,也是對聯合國業務的不了解。維和待命部隊處理的通常是緊急的突發事件,更多的中國維和人員是在任務區踏踏實實從事維護社會治安、基建等工作,這是中國的傳統業務,也是優勢所在。未來中國需要增加硬體投入,比如增加經費,解決醫療、通訊等設備的不足問題。中國現在的思路是,聯合國缺什么,中國一定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補足。但補足要根據三方面的考慮:聯合國自身的發展需求,駐在國的要求,以及中國自身的需要。

事實上,派遣維和部隊有利於中國海外利益的維護。現在軍隊已不僅僅是傳統的國防力量,抗震救災、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也是軍隊職能的拓展。這個過程中,中國軍人和企業將更加了解國際社會的需要,並對中國文化傳播做出貢獻。維和已是中國外交的一張名片。國際社會對中國維和的評價相當高。最開始是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或者認為中國在非洲維和的目的就是保護能源等方面的利益,但根據我們的案例研究,中國參與維和的許多國家是缺乏能源、資源的。只要中國繼續積極投入維和事業,逐漸地,這些指責將不攻自破。

現在的新趨勢是,中國在維和業務上會繼續拓展,而且會從“硬體”向“軟件”的方向發展,比如,給其他國家的維和士兵提供培訓,並促進維和理念的更新。比如,現在一些外國人也向中國學者表示,他們也不喜歡“人道主義干預”這樣的說法,看中國能不能用一些新話語去取代一些不受歡迎的西方話語。中國如能提出新的維和理念,將是在“軟件”方面的進步。

另一個問題是,在聯合國目前的維和體系里,中國在中高級層面的官員比較少。大多數中國維和人員是在任務區默默無聞地工作,他們的社交能力還需提高。中國維和人員需要提高語言能力、組織能力、話語設置能力,以及對衝突的解決能力。中國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從20年前默默無聞,發展到現在嶄露頭角,下一步就要發揮核心作用。中國更多地承擔國際維和使命,一批具有良好素質的軍人和警察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形象,會從根本上扭轉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