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理財產品五大潛規則 看明白了再買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13 16:11
銀行存款利率超低,余額寶進入了“3時代”,當前短期理財產品成為了民眾的儲蓄替代物。尤其是近日節日和季末時點的到來,市面上的短期理財產品多了起來,預期收益率節節升高,收益率在4%-5%左右,吸引了不少投資者購買。雖然短期理財產品的周期短、流動性強、風險小,收益率也不錯。但是,短期理財產品並沒有想的那么美,很多人在瘋搶過后發現,其實收益並沒有那么高。
細數短期理財產品的五大潛規則,看明白了再買吧:
潛規則一:募集期和清算期“較長”
目的:扣住你的錢,為自己贏得更多利潤
一般來說,理財產品都會有一個募集期和清算期。所謂的募集期,就是投資者可以購買理財產品的時間段,募集期長短不一,有的2-3天,有的長達7-15天。至於清算期,就是我們常見的“t(產品的到期日)+n(天數)”,即產品到期后,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並不能當天到賬,而是進入清算期。由於投資者的本金在募集期和清算期內,是不計息的,如果恰巧中間遇上節日,清算日就更長了,金融機構將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設置較長,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就減少了,反之機構為自己贏得更多投資時間和利潤。
潛規則二: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高”
目的:吸引投資者購買
短期理財產品具有超高的預期收益率,這是吸引投資者的主要利器,往往也會迷惑投資者的眼。據嘉豐瑞德產品研究中心了解到,不少銀行發行31天的短期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4%,甚至高達5.5%以上,比如某商業銀行發行一款理財快車計劃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6%。但是嘉豐瑞德理財師提醒各位投資者,產品的收益率指的是預期收益率,這樣也就意味著其實很多情況下是達不到這種宣傳的收益的。宣傳超高的預期收益率,目的是吸引投資者購買,否則投資者憑什么來看這款理財產品。
潛規則三:投資期限設置“超短”
目的:制造流動性強及安全的假象
短期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較短,一般在30天以上,1年以內,同時預期年化收益率也高於同期銀行定存利率1-2個百分點,很多投資者認為此類產品流動性強,安全性也高些。事實上,投資期限雖短,但是在產品鎖定期限內,投資者的本金是不可以提前支取的,甚至一些理財產品說明書中會寫明,本理財產品不對投資者提供提前終止權,但xx機構有權在提前終止日行使提前終止權,終止此產品。這就相當於霸王條款了,所以,流動性只是一個期限的概念,實際在理財期間內是不可流動的,不要被假象所蒙蔽。
潛規則四:投資標的有 “多種”
目的:讓投資者暈乎暈乎
產品說明書中,都會寫清這款理財產品的標的是哪些,即投資方向。但是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往往都寫有很多種,這就讓投資者感覺暈乎暈乎,懂得其中一兩種,其他就不了解了,加之銷售人員的對預期收益的夸大宣傳,投資者就更容易忽視風險了,尤其是目前p2p機構推出的一些短期理財產品。如何看?嘉豐瑞德理財師表示,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如果是股票、外匯、期貨、黃金等,或者是產品的名稱中有聯動、掛鉤、結構等字眼,投資者就要提高警惕,通常這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較高,但標的市場一旦出現較大的波動,就很難達到預期收益率。
潛規則五:vip會員能優先購買且收益更高
目的:催促你趕快購買“只要購買10萬元我們這款理財產品,你就可以成為我們的vip會員,以后購買產品有優先權,而且收益也比普通會員高出幾個點。”在選購短期理財產品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vip會員,高上大的名稱,一般作為給少數人提供的特別服務,比如銀行vip會員,理財不用排隊,存款貸款都有“綠色頻道”。不過,也有機構為了快速賣出產品,蓄意提出vip會員,目的催促你趕快購買。所以,建議投資者仍需留心,看清會員的權益有哪些,是否實在,是否能真正給你帶來實惠,否則是空談。
很多投資者購買短期理財產品基本都是出於其風險低、收益比存款高、流動性強這些原因。其實,當下也有其他投資方式也有這些優點,比如貨幣基金和余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產品,還有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穩利精選基金等,后者收益稍高一些。另外,嘉豐瑞德理財師還提醒不可將所有資金投在短期理財產品上,分散投資,穩健為王,最終才能到達保值增值的目的。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