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融合時代廣電與誰共舞,風投謹慎觀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6-17 11:52
在啟明創投董事總經理甘劍平腦海中,以下假想,構成了他對未來美好“網絡生活”的向往。
歷經金融危機一身疲憊的他,突然興起想去希臘旅游,于是拿起手機通過“云網”進行搜索找到了東方衛視一部關于當地旅游的紀錄片。然后打開電視,通過電視機終端將紀錄片進行了下載。看完紀錄片,他很快便決定了希臘行程。于是通過電視機屏幕上攜程網的標記進入到了攜程網預定了酒店和機票,并用遙控器很快透過銀聯系統進行了網上支付。
當甘向人們描述這幅未來圖景時,他的語調感性而高昂。這一天是6月8日,上海電視節組委會正在舉辦一個有關“三網融合”的創新論壇。然而,當他走下演講臺時,作為職業投資人,甘的理性和感性有了更多碰撞。當被記者問及“未來是否會在‘三網融合’領域進行更多投資”時,甘劍平表現出了保守和猶豫。
甘的矛盾心理,代表了當下民間資本對于“三網融合”既愛又恨的心情。不過,這似乎并不影響廣電系統以及眾多設備、內容廠商,對于即將來臨的這場“融合大戰役”的興奮和期待。就在前一天,國務院剛剛通過三網融合的試點方案。當廣電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以堅定的口吻對即將公布的方案進行解讀時,沒人懷疑,廣電系已經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博弈中勝出。
不過,也有人在竊竊私語。盡管廣電系統描述的未來產業生態圖景美好而迷人,但經歷過互聯網潮漲潮落的風險投資商們或許更有前瞻性:從技術角度看,網絡融合后呈現出的新業態早可在互聯網生態環境中實現,未來廣電產業能否繁榮的關鍵更在于系統的開放性和市場化程度。
這種擔憂直指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當政策的"靴子落地",夢想中前程無量的三網融合究竟給廣電帶來多大的市場?如果說互聯網的繁榮已經證明民間資本不可或缺,那么傳統的廣電系在三網融合時代能否與民間資本共舞?完美的融合方案最終會不會被大打折扣?
廣電的新業態
對廣電系來說,眼前經歷的一切,仿佛在重溫互聯網發展初期走過的道路。當時人們并不確切知道互聯網這個新概念會給生活帶來多大改變,更想象不到由此產生的諸多顛覆如何改寫商業發展史。正是這種不確定,給了廣電人最大的想象空間。
據了解,在即將公布的三網融合試點方案中,廣電系統將作為主要行業監管者,獲得進入電信相關業務領域的優先權以及相關新媒體業務發展的實際掌控權。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方案的重要核心,是使得廣電總局和工信部原來的行業管理邊界發生變化。這就意味著,未來廣電系統可以更多向電信運營商的傳統業務滲透。
據王效杰介紹,三網融合將分兩個階段實施,2010年-2012年為試點階段,選擇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試點。廣電在試點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得有線電視網絡在提供數字高清互動廣播電視服務的同時,提供互聯網接入業務、互聯網數據傳送增值業務、國內IP電話業務等傳統電信運營商服務。
讓廣電人興奮的另一個重點則在于,對于方興未艾的新媒體,廣電也擁有掌控權。王效杰強調說,未來廣電播出機構負責IPTV、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臺建設和運營管理,包括節目的統一集成和播出監控,EPG、用戶端、計費、版權等管理,而電信網只負責傳輸和分發服務。
在網絡互聯互通、屏幕交叉融合、資源共享基礎上,廣電系統可能由此誕生出新的業務形態。“過去提到廣播電視,人們的印象就是中央電視臺這類傳統電視頻道。”王說,三網融合之后,廣電網可以提供很多不同類型業務。創新的廣電業態,既包括全媒互動電視、直播交互融合數字電視、互聯網與數字電視融合業務,也包括通信網與數字電視融合業務、物聯網與數字電視融合業務,廣電部門已經在編制規范和目錄,準備在試點城市推出這六大類業務。
除了新業態產生帶來的想象,三網融合也是廣電系統進行自我網絡升級改造、加強管理運營的一個契機。目前全國的有線電視網絡非常分散,以省為單位運營的有線網有15個,以地市為主體的有線網300-400個,而以縣為運營單位的則有上千家。
王效杰說,三網融合試點方案已經明確,要成立一家全國性的有線網絡公司作為三網融合的市場主體,這家公司將定位于大型國有文化企業,由國家投入資本金,也通過社會各方面以入股等方式進行組建。未來,這家公司將帶領全國有線網絡進行數字化和雙向化改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代網絡建設。
集體興奮的背后
廣電系統的熱情在于擁有未來發展新媒體業態的主導權,而對眾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來說,由此產生的真實收益才是參與游戲的最大吸引力。
事實上,在今年的電視節上,但凡參展的設備、技術企業都會提及“三網融合”,聲稱已經推出了適用于三網融合的技術或設備。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也熱情高漲,烽火通信、中興通訊、中天科技等相應設備商股票應聲大漲。
那么,三網融合給產業帶來的市場機會究竟有多大?根據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發布的最新報告,三網融合在未來三年可帶動投資和消費6880億元。若將這6880億元進行拆解,不難看出,設備制造和信息內容服務提供商將是最大受益者。
根據鄔賀銓的估算,在這6880億元中,電信寬帶升級、廣電雙向網絡改造、機頂盒產業發展,以及基于音視頻內容的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的有效投資,估算達2490億元;可激發和釋放社會的信息服務與終端消費近4390億元;數字內容開發制作、機頂盒生產與安裝等將新增就業崗位達20萬;由此推動的固網寬帶業務將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
中國銀聯助理總裁劉風軍認為,三網融合將改變用戶的消費習慣,使得傳統金融行業有機會參與到新媒體業務的發展中來。這種參與,不僅體現在支付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上,由于未來呈現于各個終端上的內容將更加豐富,銀聯也有可能成為相應內容的提供商,比如理財服務等。
盡管如此,三網融合對科技企業的技術挑戰也顯而易見。英特爾行業合作與解決方案部中國區總監凌琦說,在新媒體時代,技術將從模擬走向數字、從固定走向動態。對于新媒體運營商和設備廠商,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開發出一個最佳的平臺,使得用戶在電視、手機或者電腦等不同終端之間切換時有一個統一、完整體驗。
“經驗告訴我們,每出現一個新的終端,廠家就要重新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開發一次,開發成本很高。”凌琦說,必須通過創新來解決這個難題。
另外,隨著媒體大量數字化,數據中心管理也將成為挑戰。傳統媒體雖然有數字化傾向,但很多數據的存儲和分發還是傳統方式。如果更進一步,以互聯網企業為參考模本,今天GOO GLE、 騰訊、百度這些互聯網企業的數據中心已經是十萬臺規模服務器。三網融合之后,數據的膨脹將成為必然,如何管理這些數據和內容也是一個巨大挑戰。
誰來投資廣電?
廣電系統充滿期待、設備制造商歡呼雀躍,不過,回歸到現實,三網融合的實現還需要更為務實的支撐——錢。
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即便政策向廣電系統傾斜,單靠自身能力的廣電系統也很難實現三網融合的目標,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缺錢。比如,僅僅是網絡升級改造一項,支出費用規模就達上千億。此外,三網融合的最終目標,除了對網絡進行升級改造,最重要的是要實現新業務的大規模商用。互聯網發展的經驗已經充分說明,無論是在人才引進、激勵還是在推動新業務方面,民間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廣電總局正在為此進行多方面努力。王效杰說,雖然國家有線網絡公司的定位是大型國有文化企業,主要資本金由國家投入,但是也歡迎社會各方面以靈活的方式參與入股和組建。
那么,在政策靴子落地之后,三網融合究竟能否引發大規模的民間投資熱潮?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無論是風險投資商還是業內人士,對此問題普遍持保守態度。
啟明創投董事總經理甘劍平說,未來兩年,三網融合推進的重點主要還是網絡建設,作為風險投資商,啟明對基礎網絡建設沒有興趣。而對于新業務模式的投資,甘認為重點還在于廣電系統的開放程度。
“現在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商業模式或者技術是否成熟。”甘劍平說,從互聯網的角度來看,廣電系統提出的新業態早已能夠實現,作為投資商已經隨時做好準備,但最終是否進行投資,還要看廣電網絡究竟有多開放,廣電系統多大程度上歡迎外來人才的進入。
富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朱誠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不穩定的游戲規則讓投資廣電領域充滿風險。一般風險投資商是不會參與廣電運營的,而軟件領域則因為同質化產品太多、投資機會也不大,目前看來,唯一可能具有投資機會的就是硬件設備。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說,2000年國家曾經出臺規定,禁止外資參與廣電系統投資。從歷史上看,參與廣電系統投資的企業,主要為大中型國有企業,但是最終這些企業的投資業績都不如人意。在早期對廣電系統投資的企業中,北大青鳥因為上市公司對業績具有較高要求,很早就退出。目前唯一堅持下來的只有中信國安一家公司。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