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江南憤青:層級制管理讓銀行缺乏市場敏感度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22 11:03


銀行的發展是立足於保守主義的長期戰略,是頭笨重的大象,緩慢而扎實的前行。讓大象飛奔起來是不現實的,而且也未必是好事情。有的銀行增長迅猛,一路狂飆,但是往往結果都很慘。尤其在中國,所有的金融創新,都建立在擴大風險容忍度來發放貸款的基礎上。這個時候,很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越是談創新的銀行,壞賬越多。

那么,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我們倒是要好好想想,銀行業的弊端在哪里?或者說,思維瓶頸在哪里?


(1)層級制管理讓銀行缺乏市場敏感度

我在銀行的時候,有個極為深刻的感覺,就是銀行對市場的極度不敏感。說句不客氣的話,銀行就是頭恐龍,尾巴被人給拿住了,要傳導到腦袋去,估計得一年半載才行,要讓它對市場做出快速及時的反應其實是難度很大的,這個跟銀行長期被壓制在極端保守主義的立場上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其實全球范圍內的銀行都存在這個問題,越是到了高層,對市場一線的反應越慢。而具備創造價值能力的人,往往在底層。在其他一些行里,這個情況很明顯,媒體里創造價值的人,往往都是一線記者,而恰恰工資較高的都是脫離一線的編委,他們不直接創造價值,收入卻高於記者。也因為他們脫離一線,導致對新聞的不敏感,從而降低了媒體的新聞敏感度。

銀行業也是如此。往往最有意愿做事情、對市場最敏感的都是一線的業務員,但是壓制他們創新意識的往往就是他們的直接領導。創新的活力就是這樣被拍死在層級制管理上的。層級制管理的后果,就是活生生把一個想做事情的人變成一個不想做事情的人,當然這時候我們也可以說這個業務員成熟了。

我剛工作在一個基層儲蓄所押鈔,我每次看到很多流程可以改進,讓各種風險降到更低的時候,跟我們主管說,可以怎么做,怎么做,我們主管直接就拍過來說,我們銀行每一個流程都是經歷了無數次的驗證后總結出來的,都有內在的道理在,你小年輕就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開始的時候,我想想也對,后來總覺得有問題,又跟我們主管去說,我們主管說,你想那么多干什么,做好你自己的事情,拿那么點工資,想那么多干什么?!

我離開銀行很多年后,曾經開玩笑說,銀行模式就是大量的八零后在想事情,然后跟七零后商量,最後按照五零后的戰略、六零后做的決策來執行。等一個流程走下來,事情也就別做了,因為市場可能早就變了。想來的確也就是那么回事去。

為什么會如此?我們來看層級制度所帶來的兩大弊端。

第一個弊端,前面說過了,層級制的社會必然是非能力認定的。這里有兩個原因。原因之一,層級制的晉升頻道很多時候是偶然因素導致的,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人走到最上面去。例如你可能長得帥,所以更能得到領導喜歡,也例如競聘的時候,你的對手生病了,出緋聞了,等等。這些都會導致本身不太能干的人因為偶然因素上去。原因之二,即使是正常的晉升模式,很多都建立在資歷基礎上,從而導致能力錯配的問題。例如很多行長都是從辦公室主任晉升而來,而適合做辦公室主任的人,是不是一定能做好行長呢?事實上,不同崗位對能力要求非常不同。最終,這兩個原因導致走上領導崗位的人未必都是具備能力的人。

第二個弊端,是在層級制的社會里,當人到達一定層級后,往往都是去能力化的。為什么呢?因為達到一定層級的人,一般都很難走下這樣的層級。缺乏有效的競爭淘汰機制,能上不能下,最終使得那些晉升無望的領導,往往就干脆拉到了做,而你也對他無可奈何,為什么?層級放在哪里,沒有淘汰機制,使得一定層級上的人普遍喪失能力。

我前段時間抨擊所謂經濟學家,他們的成長路徑一般為:少年時勤奮好學,的確都是人中龍鳳;后來寫出不少真知灼見,成功上位;再后來往往無心研究,開始每天走穴、到處演講,當然也有部分成為利益代言人,拿著極為優厚的俸祿,誰還愿意潛心做研究?而且,因為層級制的存在,哪怕他們講的都是一些陳詞濫調,甚至嚴重脫離實際,都不會改變他們是專家的事實。層級制就是這樣,只要你鯉魚跳龍門成功了,你就是龍了,永遠不會變回魚,也就足夠你騙吃騙喝了。這帶來的問題是什么呢?是大量不創造價值的人占據了寶貴的社會資源,嚴重地擠占了社會財富,最終受損的必然是那些創造價值的人。

另外一個隱藏的問題是,那些進入更高層級的人,往往對低層級的人有明顯的優越感,逐級管理的制度最終促使下一層級的人慢慢奴性化。說好聽點是讓人成熟,說難聽點就是讓你成為符合他想法的人,嚴重壓抑了創新的可能性。銀行體系里這種現象是很突出的,大量飽含激情的員工,在工作三五年后,一般就是兩個結果:一個是被抹去棱角,隨波逐流,拼命上位;另外一個就是繼續保持性格,如果遇到合適的領導或許能上位,而大部分就基本被拋離這個體系。

(2)銀行的本質決定了其去能力化傾向

這里我其實也想替銀行說幾句。我在前面提過,能力依賴型的銀行,對能力的要求很高,機制相對靈活,但是往往無法規模化和批次化。集中表現為美國的社區銀行,其生存基礎是長期扎根某一區域所形成的核心能力,但是由於區域因素較大,很難被批次復制。這類機構更注重從業素質和內部體系完善,沒有呈現出太多的層級制管理的色彩。因此它們的效率非常高,而且非常重視人的重要性。

但是就大型銀行來看,其實全世界都差不多。國外的很多大型銀行比中國的國有銀行還國有銀行,條塊分割、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不比我們好到哪里去。我曾經在國際業務部干了五年時間,接觸了很多外資銀行,深刻意識到,所謂外資銀行也不過如此而已,別太神話。

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大型銀行都這么低效率,還是能活下來,並且盈利還不錯呢?

其實就是一個核心觀點:銀行本質上是一個去能力化的機構。前面說過,任何依賴能力所形成的核心優勢都無法規模化,那么也就意味著,要做大規模,必然是去能力化的。大銀行的規模能做到如此之大,很大程度就是靠磨掉個體在體系里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隨時可復制可替換。

在銀行業這種穩定的系統里,人的作用是遞減的。除非出現喬布斯這樣逆天的人物,否則換誰上去結果都差不多。譬如我們國有銀行經常沒事換個行長,貌似也沒什么大區別,美國沒事換個總統也沒啥問題。這就是用整體設計來覆蓋個體能力的差異,用穩固的制度來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從而對抗風險。因此,許多大銀行能屹立不倒的核心原因,恰恰在於去能力化的制度。

銀行的發展是立足於保守主義的長期戰略,是頭笨重的大象,緩慢而扎實的前行。讓大象飛奔起來是不現實的,而且也未必是好事情。有的銀行增長迅猛,一路狂飆,但是往往結果都很慘。尤其在中國,所有的金融創新,都建立在擴大風險容忍度來發放貸款的基礎上。這個時候,很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越是談創新的銀行,壞賬越多。例子就不多舉了,2007-2012年這幾年里銀行業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事情。

(3)是什么阻礙了銀行業的創新

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跟我說過一個事情,到現在我還記憶深刻。我父親成長於新中國最困難的幾年,在三年自然災害里差點餓死。他說在農村分田到戶之前,我們整個村子里,雖然每天辛勤勞作,但是都無糧食可吃,只能吃番薯地瓜。但是分田到戶后一年,家家戶戶都有余糧,付出同樣的工作時間,為什么結果是截然不同的?那是我第一次朦朦朧朧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一樣叫做制度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是決定任何事情的基礎。

我認為,依賴道德而不是依賴制度的商業模式,必然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它因道德而起,也會因道德而亡。這里的道德,更多是指在商業規則中不以經濟利益為核心進行運營。我們這幾年做投資,越來越發現是不能跟太講道德的人合作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會缺乏正常的商業規則,導致道德在商業行為中成為主要的破壞性因素。道德是無法衡量和認定的,而無法予以價格認定的東西,在商業中都會導致模糊和混亂。最後往往就出現朋友也做不成,事情也做不成的結果。

所以,投資也好,做生意也好,只要是商業行為,核心必然是盈利,最終是為了賺錢。具備商業精神的核心要素是敢於清晰地談錢,追逐盈利,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合格商人。對合作伙伴也好,對自己公司的員工也好,都是負責任的行為。這么多年看下來,凡是屬於玩玩的項目到最後都玩死了。凡是不預先設定規則的商業模式,一般到最後都內訌了。

中國人比較喜歡的是先不談錢,做起來再說,但真等做起來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這個時候,必然是需要有人退讓的,誰退呢?看上去不花錢的事情,到最後就是最花錢的。而且期間還充滿了矛盾、糾結以及不平衡,做個生意搞得那么累,何必呢?

事實上,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責權利對等。在互聯網上創業是極為艱辛的,其中人是創業的核心要素,必須要讓真正做事情的人成為股東或者得到公平的回報。如果無法建立這樣的機制,人家憑什么要跟你玩?

所以我在中國金融創新會議上發言說,銀行搞不了創新,因為缺乏創新機制,也沒有創新的必要。沒創新的必要,前面已經闡述很多了,大量金融創新未必是好事情,沒創新機制,怎么解釋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曾經跟某銀行高管開玩笑說,你搞不了電子商務,不現實。他說,為什么啊,我們有這么龐大的資源,有這么多優秀的人才,什么事情搞不定。我說,你自己想想,你搞起來,能夠獲得什么?你搞起來了一個成功的電商,最多就是200萬年薪,而且還隨時可能被撤職;人家老馬搞個阿里巴巴,那就是全國首富。這一點就注定你是很難做好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委派代理關係,你只是個職業經理人。因此即使你現在滿腔熱血,總有一天你會想到這個問題,然后一直糾結,拿了點白菜的錢,去干賣白粉的事情,是個人都不會去做的。任何一個人都是理性人,哪怕你不是,跟著你干的人總回是的。所以,有時候,一個事情做不起來也就算了,真有一天做起來了,你反倒更郁悶。我一點都不奇怪當年仰融和褚時健的做法,都是人性而已,要求一個人講道德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事情。

世界上所有的創新,一般來自兩種情況。第一,就是有強烈的企圖心,可能是極強的金錢刺激,也可能是理想感召。確切地說,理想感召一般是個人的,很少適用於一個體系,體系內要創新,必然需要極強的金錢刺激。大多數人工作都是為了工資,拿十萬的工資,能做十萬的事情,已經是合格而難得的員工了;拿十萬工資能做十二萬的事情,那恭喜你,你要為有這樣的員工而驕傲;拿十萬工資干一百萬的事情,不可能,做夢去。其實確切的說,拿十萬做八萬的人才是普遍性員工,事實就是如此的。

還有一點,就是工資可能不是創新的關鍵,但是在沒有足夠物質支援的情況下讓人去創新,那是耍流氓。創新往往都意味著極大的失敗概率,必須要責權利對等。否則,做好了沒我啥事情,做不好還要挨罵,誰去?!當然,你可以說你是很有理想的人,但是沒有足夠的物質激勵的情況下,你可以是有理想的人,你的員工會跟你一樣有理想么?每個人都有現實的生存壓力,在偉大的理想,會到最後都會跟現實低頭,而且理想這東西,一年是理想,三年就是畫餅了。跟付出所對等的物質其實是必不可少的,這個物質可以是短期,也可以是長期,但是不可少,而且須確定。

其實這里還衍生一個問題就是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平衡的問題,委派代理關係的銀行體系下,由於未來的不確定,崗位調動等等因素,都使得大部分的經營者,都會把短期利益放在長期利益之上,這個很容易理解,決定委派人的利益都是當下,而決定所有人利益的都是長期,於是往往在過程中會產生極大的矛盾,我們的銀行都是典型的委派人管理,很多時候都只考慮短期里如何盡快出效益,而不會去考慮盡可能的讓利益具備可持續性,也妨礙了很難做長時間的版面,淘寶堅持著虧錢六七年,才有了一朝爆發,任何的成功,其實都是前期做了無數的堅持和忍耐,在非強勢的所有權的情況下,沒有委派人敢做這樣的決定的,也決定了很難做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而創新的第二種情況,就是人到絕境,活不下去了,才會發揮出無限潛力。人是有惰性和慣性的,只有真正死到臨頭了,才有生死一躍,反倒能爆發巨大潛力,這樣的案例其實也不少,但是事實上,死的更多,成功率也是極低的。

而以目前銀行業的狀態來看,我感覺要做大的創新,既不符合第一條,也不符合第二條。所以銀行目前在大范圍內進行創新的可能性很小,只能做些微創新、微改良吧。

與此相比其他的所謂銀行業內部的山頭林立,決策緩慢,層級眾多,目標多元化等等,都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了。

源自:微信號金融內參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