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醞釀七大新動能 短期應維持寬松流動性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18 09:50
和訊網消息9月17日,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鳳良在會上發布了《全球技術進步放緩下中國新動力(310328,基金吧)的構建》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尤其是潛在增長速度處於下滑階段,而潛在增長率的變動由全要素生產力決定,未來中國經濟新動能的構建應致力於包括技術創新、深度城市化,以及結構性改革在內的七大方面,短期來看,要維持國內穩定的宏觀環境,維持寬松的流動性和財政政策。
報告顯示,1979-1997年,經濟增長的動因關鍵是改革紅利,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居民需求受到抑制,特區的建立更收獲全球化的紅利;1998-2002年,伴隨着東南亞經濟危機,外需受沖擊,工業化相對停滯,但城鎮化釋放能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讓改革紅利發揮到極致,促使全要素生產力上升;2003-2010年,城鎮化釋放紅利,經濟不斷開放,工業化轉向重工業,增長率進入黃金期;2011年後,工業化速度減緩,改革紅利削弱,全球化紅利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放緩,2015年中國GDP增速6.9%,創25年來新低。
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有短期沖擊影響,也有長期潛在增長率下滑影響,目前來看,中國債務並不多,短期應對能力充分,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潛在增長率上。而不同的時期,勞動增長率逐漸下降,資本的增長率維持穩定,全要素的增長趨勢則較為波動,可以把潛在增長速度的波動原因歸於全要素生產力。
從國際的發展經驗來看,經濟的高速增長放緩具有客觀必然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挖掘現有動能的同時轉換增長方式,實現新動能的支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就是從要素驅動型向全要素增長型轉變,需要創新驅動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是技術進步,二是規模效應,三是市場改革改革過程中提高要素配置和再配置。
具體來看,報告表示,中國經濟新動能的構建應致力於七大方面:以技術前沿創新代替技術模仿、以人口質量紅利代替人口數量紅利、以技術創新導向的民間資本設備投資取代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以質量提升為導向的農業現代化和深度工業化代替原來數量擴張為導向的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以攀升國際價值鏈的新型開放和提升國內居民消費水平取代外需的數量擴張、以城市群一體化為代表的深度城市化代替簡單數量提升的城市化、以深入的結構性改革提升原有的改革紅利。
技術創新方面,報告指出,上一次信息革命成果逐漸衰敗導致2008年的金融危機,人們寄望於出現一次新的技術革命擺脫危機,但當前的技術創新還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領域,信息革命的技術變革時代尚未結束,未來新的技術革命還需時日。
人口紅利方面,報告認為,即使調整生育政策也無法扭轉中國第一次人口紅利的消失。但還有第二次人口紅利,長期中,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效率,從人力資本的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勞動遷徙以及職業培訓和技能等關鍵要素着手,中短期中,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提高中老年群體的勞動參與率。
此外,報告還提到,新一輪的改革需要注意的兩大原則是存量改革和系統性改革。為實現創新引領,改革中應該注意縮小政府職能范圍,建立創新導向的市場機制。
財政上,調整支出結構,政府應該從基建投資更多轉向教育和民生;收入上,維持財政平衡,考慮對資本利得征稅;推動資源和工資等要素價格的改革;改變以規模為導向的產業政策,關注重大技術;提高勞動質量,積累人力資本;提高產品質量,加強標准的監管;建立高效創新的體系,發揮高校和科研人員的作用。
而這是一個長期目標,需要穩定的宏觀環境,報告認為,短期政策應該注意,維持較為寬松的流動性,不急於降槓杆;財政維持較為寬松的態勢,但是投向更多以改革為目標;維持國內穩定的宏觀環境,對國際資本流動進行密切關注,防范國際風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