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貨幣地位獲認可?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報復性購金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0 14:04
MoneyDJ 新聞 2016-09-20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對黃金而言,各國央行的需求至關重要,畢竟全球出產的黃金當中,有 20% 都是由央行持有,而美國財政部更是全世界儲金量最高的官方機構、持有的黃金多達 8,134 公噸。最新研究發現,各國央行自 2008 年以來的購金速度,已可媲美 1870-1970 年,顯示央行之前雖曾試圖除去黃金的貨幣地位,現在卻有翻盤可能,黃金似乎再次成為貨幣管理的要角。
MarketWatch、TheStreet.com 19 日報導,金融研究機構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 (Offici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orum,簡稱 OMFIF) 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自 2008 年起,各國央行年年買金,平均每一年都會買超 350 公噸的黃金,加碼的速度已經追上 1870-1970 年,而累積的購金量則超過 2,800 公噸、儲金總量膨脹 9.4%。
在這幾年間,已開發國家的黃金儲備量大致維持不變,但中國大陸、俄羅斯等新興國家卻拼命建立庫存。這是自二次大戰結束、經濟在 1950-65 年復甦之後,各國央行累積黃金最久的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對黃金的儲備動作,跟金價的走勢有點脫鉤。舉例來說,各國央行在 1973-1998 年、1998-2008 年都在穩定賣金,想要去除黃金的貨幣地位,但金價卻還是大致上揚。2008 年之後各國央行反手買金,金價卻在 1,000-1,600 美元間劇烈震盪,直到 2015 年開始才似乎略有相關。
不過,新興市場出口受創、金價飆太兇,使得原本狂買黃金的國際央行,突然間對黃金興趣缺缺,今年第二季購金量大減,跌至 2011 年以來新低。
CNNMoney、ZeroHedge 8 月 30 日報導,世界黃金協會 (World Gold Council, WGC) 數據顯示,今年 Q2 全球央行購金量驟降 40%,創 2011 年新低,並為連續第三季下滑。國際央行自 2010 年來拼命囤金,為什麼突然收手?WGC 認為,可能是原物料價格重挫、衝擊新興市場,央行手上資金大減。WGC 央行和公共政策主管 Ezechial Copic 表示,新興市場逆風多,減少購買各類資產。
央行胃口大減的另一個原因是金價走勢兇猛,今年迄今大漲 24%,上半年漲幅創 40 年之最,央行可能覺得金價來到高點,收購速度減緩,金價或許頓失支撐,近來進入橫向整理。
儘管 Q2 國際央行減少購金,但是他們長期積累的持有量已達 32,900 公噸,價值 1.4 兆美元,為 2013 年以來新高,未來應會繼續買進黃金。WGC 指出,負利率和鉅額量化寬鬆,使得能投資的資產日益減少,黃金地位益發重要,央行為了避險會持續購買。
金價接下來要怎麼走,得看實體黃金的供需狀況。2011 年暢銷財經書《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Currency Wars: The Making of the Next Global Crisis) 作者 James Rickards 警告,中國、印度積極囤金,美國、英國的黃金 ETF 投資者跟著推波助瀾,導致實體黃金的供給愈來愈吃緊。假使有一天投資「紙上黃金」的人們發現,他們手上的合約根本無從兌換真的黃金,那麼紙黃金體制必會瓦解,金價也將一飛衝天 (super-spike)。
Rickards 日前在 The Daily Reckoning 網站撰文指出,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 (COMEX) 的黃金期貨以及黃金 ETF 都是所謂的紙黃金,資料顯示這些紙上合約承諾的黃金總量,大概是實體黃金的 100 倍(甚至更多)。只要紙上黃金的投資人要求以實體黃金結算,他們就會驚覺,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這麼多實體黃金可以流通,屆時勢必會引爆黃金爭奪戰,金價也會飆高好幾千美元,金礦類股更將狂漲十倍以上,而期貨交易所也會被迫關閉。
那麼,黃金恐慌買盤何時引爆?Rickards 認為,一切都要觀察實體黃金的供需動向。各國實體黃金的進出口資料,以瑞士最為透明,而瑞士進口黃金主要是為了精煉,之後會出口到世界各地,同時瑞士既無金礦、民眾也無囤金習慣,因此相當適合用來觀察全球實體黃金的流動方向。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