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金融要服務好實體經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7 09:40
和訊銀行消息9月24日,由《銀行家》雜志社等聯合主辦的「2016年中國銀行家論壇」在武漢舉行,本次論壇以「困境突圍:創新發展與管理提升」為主題。和訊網作為網絡支持媒體對本屆論壇進行圖文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在論壇上表示,金融要服務好實體經濟,如果實體經濟出現一些矛盾、經濟結構的扭曲,如果不能緩解,而是加大這些扭曲,最終不會形成好的局面。
以下為嘉賓發言實錄:
主持人:這一輪的話題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銀行存在的理由就是為實體經濟而服務,雖然我們面臨了困境,這個困境是誰帶來的?可能是環境導致的,可能是競爭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也可能是客戶需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也可能是客戶結構發生了變化,但是管理流程方面各方面不適應這個問題。我們經常說從國家層面來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有人說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今天這些專家有一些是直接在銀行工作,有一些是金融大專家,來給提供一些寶貴的智慧經驗。我想問第一個問題,服務經濟的創新多還是適應監管變化,或者是尋求監管套利的創新多?
楊濤:我作為一個研究者先來拋磚引玉,這個問題還沒有充分的內容,但是也是探討比較多,比如說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個話題雖然比較熱門,但是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里面,實際變量更多是居民和企業的活動硬幣的一面是實體經濟,硬幣的另一面就是金融活動。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美聯儲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尤其是房地產作為實體經濟的主要部門,不管是實體的范圍怎麼樣,都是決定一個經濟體的穩定部門,直接影響居民福利,企業發展。從這個視角來講,跟實體部門是相輔相成的,我個人認為要避免潛在的矛盾和風險,也是從我剛才說的金融與實體部門一個硬幣的兩面來看的,第一面是從金融自身來看,當前環節討論了很多不良的問題。金融和實體部門要搞好關系。另一方面你不成為添亂的組成部分,什麼是添亂,銀行的不良資產是正常的,但是你不能引發銀行的信用風險。比如說剛才王總說的不良率的問題,中國的不良率確實是不超高2%,市場上很多人趨向於8%左右,當然一些外部的判斷不一定很准確。從與不良相關的傳染性,從機構、股票各個方面來看,我們覺得引發信用危機的可能很小。但是與此同時,這個里面潛在的風險還是值得關注的,比如說不良信用一些推遲的問題,甚至是一些數據不准確的問題。其實所有這些都是值得金融部門和銀行部門自己進行充分的反思。
另外一個視角跟實體部門相關的,要服務好實體,如果實體出現一些矛盾,一些經濟結構的扭曲,如果你不能緩解這些扭曲,而是加大這些扭曲,最終不會形成一個好的局面。因為銀行業所做的問題,包括不良,包括其他問題,不在於銀行業本身,根源在於非金融企業部門在發展過程中,無論是資源的配置,還是發展的領域,供給側結構的問題產生很多矛盾。近期很多專家做研究,發現非金融企業一方面槓杆率很高,另一方面整個中國在投資率上升的同時,資本收益率這幾年在下降。這就是一個矛盾。你在大量以信貸為主體的債務公司投入到以企業為代表的部門,沒有實質性的回報,這就是一個扭曲的金融跟實體部門的關系,有一些問題需要金融部門來解決,還有一些需要實體部門來解決。
從其他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看的時候,從其他公司的負債債券,從類似的規模看比例,應該說比例是非常高的,近些年我們做資本清算的研究,發現創造1塊錢的GDP需要整個境外系統的規模上升非常快。這個精算的指標與實體經濟的指標有一些疏理,這意味着金融非常之活躍,但是與實體之間的關系可能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從學術的角度來講,這些確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主持人:楊教授稍微總結一下。
楊濤:我不是業內的,我想了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很多銀行家談到創新與監管的管理,創新和合規是很中的一個層面,所有的創新,作為全球來看,就是為了恢復監管。金融機構的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近期外資金融機構做得也很夸張。我有一個同學想些中國銀行什麼什麼化的文章,但是他沒有辦法寫了,以前銀行會出現一些信息造假問題,創新就是一個底線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你可能就退出市場。我覺得非要完全考慮形式上的概念。第二,一個硬幣的兩面是談如何利用創新支持實體經濟的問題,這個問題同樣我覺得還是要避免出現更多基於行政性,基於政策性作為領導,這種有時候會拉郎配。前段時間有一個領導做研究,中國的實體經濟槓杆率非常高,主要集中於前50名。金融支持實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多以市場化的游戲規則,來遵循這個規則來做這個事情。
主持人:請我們嘉賓對各個創新的關鍵一人談兩句。
楊濤:創新需要開放視野,那麼在互聯網時代,銀行同樣也擁有眾多的機會,比如大家關注中國銀行開放數據小組近期的一些工作,也可以關注全球金融創新發展當中,眾多銀行在迎來新的機遇,新的藍海。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