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央行防電信詐騙新規:「笨法子」往往是最有效的法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06 20:10
國慶長假期間,各大景點人頭攢動,到處都是歡聲笑語。但根據新聞報道,又有一些民眾成為各種騙局的受害者,只不過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騙局的戰場從線下轉成了網上。
就在國慶放假前,央行發布《關於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出手整治這種貽害民眾的詐騙手段。這一通知對如何防范電信詐騙給出了一系列方法,有幾項格外引人注意:ATM向他人轉賬時間擴展到24小時、呼吁減少非活躍的銀行賬戶或者第三方支付賬戶、嚴守「支付」這道防線。
如何看待央行這次「出拳」?可以說,雖簡單,但有效。央行用了最快、最直接的方法來杜絕一類電信詐騙,尤其是對信息化技能掌握不多的人,而電信詐騙面向的往往也是這類人。
ATM轉賬24小時到賬,代價不大卻意義深遠
ATM向他人轉賬需要24小時。這一規定最初被不少網友吐槽「不方便」——我選擇ATM轉賬就是為了不排隊快一點,怎麼還讓我等上24小時?
然而仔細想來,這點對用戶的影響實際上並不大。細想一下,大多數年輕人,通常會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寶等進行轉賬,這些支付方式都是即時到賬,因此真正希望「快」的用戶,往往不會選擇ATM。而一些中老年人或比較傳統的用戶,他們對於電子化設備的「恐懼」,會讓他們直接選擇面對面的櫃台。真正被「擠」去用ATM轉賬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
但ATM因為逃過了第三方支付的全方位實時監控、也缺少面對面櫃台的核實環節,是電信詐騙的重災區。在著名的「徐玉玉案」中以及其他的電信詐騙案件中,犯罪分子多采用ATM盜取的方式。可以說,將ATM到賬時間延長,為挽回經濟損失爭取了一定時間。
減少非活躍賬戶,提高犯罪成本
減少非活躍的支付賬戶,再配合實名制的落實,使得電信詐騙案件可以快速的找到線索。提高犯罪分子進行電信詐騙的成本,從根本上降低犯罪的發生率。
央行呼吁廣大公眾為保障自身資金安全和加強資金管理,能夠主動清理本人名下的銀行賬戶和支付賬戶,撤銷已經不用或極少使用的賬戶,按銀行和支付機構要求積極配合確認開立多個賬戶的合理性,並根據需要配合開展身份核實。
這是因為有太多的電信詐騙案件,犯罪分子通過各種手段盜用了用戶信息,冒用身份進行開戶。這樣當案件發生後,警方進行調查時,資金的流向容易進入死胡同。
如果這一規定被嚴格執行,那麼再也不會出現有些人拿着一沓身份證去銀行申請銀行卡,或盜用「僵屍」賬戶成為電信詐騙的「據點」賬戶了。對這些賬戶進行有效清理,能極大的降低電信詐騙的危害。
防電信詐騙,核心在「支付」
說到底,電信詐騙的核心,在於「支付」環節,而此次央行新規的核心要義,也在於加強支付環節的安全性。騙子騙你,不是為了騙到你的信息,而是通過驗證你的信息,走到支付環節,把你的錢騙走。
從這個角度來說,各大第三方支付機構可謂未雨綢繆,他們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等,最大程度的對詐騙案件進行防范和打擊。比如螞蟻金服不僅用全球領先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對用戶的資金安全進行保護,還與全國34個省、直轄市及香港行政特區等地的超過100多家公安機關進行過詐騙案件打擊合作,成效顯著。
研究央行新規,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則故事:在一家包裝廠的流水線上,出現這樣一個難題,如何識別那些沒有裝上物品的空紙盒?紅外?智能重量測量?監控?老工人給出了最「土」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檢驗出口擺一台風扇,空紙盒就會被直接吹走了。沒錯,方式的好壞不取決於制度是否設計的多復雜,而在於是否有效。從這個角度而言,央行新規簡單、有效,再輔以互聯網公司的積極響應,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電信詐騙將會越來越少。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