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松不是靈丹妙藥 財政政策成最後選項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10 08:50
在沉寂數年或甚至數十年後,被打入冷宮的財政政策似乎又流行起來。原因很簡單:我們依然未能從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完全恢復過來。
歐洲在這方面的表現是最差的:其國內生產總值(GDP)在過去四年幾乎沒有增長,人均GDP仍低於2007年的水平。此外,對經濟增長的預期也相當悲觀。歐洲央行於今年7月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歐元區負產出缺口為6%,比先前估計的要高出4個百分點。歐洲央行的結論是:「這一調查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是旨在刺激總需求的政策(包括財政與貨幣政策)應當在經濟政策組合中扮演更重要的作用。」這可以說是相當明顯的表態了。
財政政策自2010年以來基本上就被廢止了,因為大蕭條讓政府在二戰後面對前所未有的巨額赤字,和急劇上升的負債占GDP比率,緊縮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這讓貨幣政策變成了唯一可用的刺激手段。英格蘭銀行和美國聯邦儲備局通過「量化寬松」——大量采購長期政府和公司債券——來為本國經濟體注入巨量現金。歐洲央行也在2015年啟動了資產購買計劃,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Draghi)承諾將一直這樣做,「直到我們看到邁向通脹的持續調整」。
但量化寬松不是靈丹妙藥。它雖然有助於防止經濟陷入另一次大蕭條,但資金連續注入也導致其作用遞減。歐洲央行的政策宣言,縮小了歐洲的核心與外圍國家之間的債券收益率差距。但新經濟思維研究所(InstituteforNewEconomicThinking)的托馬斯·法齊(ThomasFazi)的研究指出,量化寬松對銀行貸款、不良貸款的增加及慘淡的產出和通脹數據都缺乏影響力。此外,量化寬松還存在負面的分配性後果,因為它把錢給了那些本已富有的人,而就算變得更加有錢,這些人的經常性支出也很少受到影響。
決策者對出現這一不痛不癢結果的可能性,本來就應該有警惕性。當央行試圖通過將流動性抽離系統,來降低通脹的時候,其政策效應往往被商業銀行通過貸款,來重新注入流動性的能力給逆轉了。在當今通貨緊縮的大環境下,相反的情況發生了。當央行注入流動性來刺激經濟活動時,商業銀行卻增加儲備並拒絕貸款來抽出流動性。
這使得財政政策成了最後選項。當前經濟狀況的邏輯,意味着政府應該利用超低利率的時機,來投資於可以刺激需求和改善經濟結構的基礎設施項目。問題在於圍繞這一預期的氣氛究竟有多濃厚。正如牛津大學經濟學家約翰·穆爾鮑爾(JohnMuellbauer)所說,財政部和央行已經「將減少政府總負債相對GDP比率的重要性,深深地根植到私人部門的意識中了。」
這種正統思維源於將貸款簡單視為「遞延稅項」的想法。根據這一觀點,如果私人部門認為,稅收將上升以支付政府債務,人們就會增加儲蓄以支付更高的稅收,從而消除任何經濟刺激效應。正統思維錯誤地假設,政府的支出不會帶來任何額外收入;但只要這一思維繼續盛行,由債務融資的財政政策,就無法被用作重振經濟增長的手段。
因此,分析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已經開始提出一些非常規財政政策,來輔助非常規貨幣政策。他們正在討論所謂的直升機撒錢的各種方式。這是源自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於1969年提出的著名思想實驗——「有天一架直升機......從天上撒下了本不存在,面值為1000美元的紙幣。」包括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BenBernanke)等的一些人,對以「直升機撒錢」來振興衰退的經濟體表示了有力的支持。
直升機撒錢有兩種形式,可以(也應該)同時被撒下來。首先是把購買力直接注入消費者手中——比如發給每個選民或公民內含1000美元的智慧卡。在上世紀初首先提出「蓋戳錢」(stampedmoney)方案的瑞士經濟學家西爾維奧·格塞爾(SilvioGesell)補充說,未花掉的金額應當在一個月後征稅以防囤積。
另外,直升機撒錢可以用於資助基礎設施建設。這種「貨幣融資」的好處是,雖然支出增加了赤字,又導致貨幣供給的永久性增加,但卻不會增加國家負債,因為政府只是「欠」自己銀行的錢。這將抵消提高稅率的負面預期。
當然,發行不用償還的債務顯然有點不靠譜。這的確存在明顯的危險,即政府可能會很容易沉溺於用貨幣資金,支付私人和公共開支,這是為何除非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否則不可能明目張膽地使用這一手段的原因。但袖手旁觀而導致我們再次陷入另一次衰退(看起來很可能發生)的政治風險顯然更大。不管你喜歡與否,非常規的財政政策很可能就是下一個受歡迎的選擇。(文章來源:聯合早報網)
作者RobertSkidelsky是英國上議院議員,華威大學政治經濟學榮譽教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