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資金海外收購隨着經濟轉型邁向新常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21 11:20


匯豐全球銀行及資本市場亞太區主管范禮泉撰文指出,今年是中資企業真正走向世界的一年。2016年首九個月,中資企業海外收購交易的總額超過1700億美元,金額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高。然而,不是所有收購都能成功,亦並非所有收購都受政客、監管機構或被收購方的歡迎。當一個國家迅速成為全球並購的一股力量,難免會令人憂慮:至今我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大肆收購所引起的市場憂慮。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進行海外收購的背後,有着令人信服的商業理由,而且這些投資其實為相關企業和經濟體提供了大量機遇。中資企業當然需要在國際市場尋找所需的品牌、科技乃至增長前景。與此同時,被收購方也能受惠,除了現金注資,收購方在內地營運的寶貴經驗也是不少公司發展業務的關鍵。

配合內地經濟發展需要

隨着中國在境外並購的數目上升,並開始涉及家傳戶曉的名字,此類交易成為傳媒焦點,以及遭受嚴格審查,其實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今年一些矚目的收購包括:


‧中國化工集團(ChemChina)以44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用化學品公司先正達(Syngenta),是內地公司迄今為止最大宗的海外收購(此項交易尚待監管機構批准)。

‧青島海爾(600690,股吧)以56億美元購入通用電氣的家用電器業務。

‧白色家電生產商美的以45億歐元(約51億美元)收購德國領先機器人公司Kuka。

內地當局於20年前已開始鼓勵中資企業進行海外並購,當時主要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相比之下,過去幾年的並購浪潮,是配合內地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的結果,例如中國的經濟規模龐大,經濟發展轉向消費、服務和私營企業活動,以及經濟增長持續放緩。

首先,考慮到中國的經濟規模。2015年內地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是1978年的30倍。單是2015年的全年增幅已相當於瑞士的整體經濟規模。在這情況下,內地企業的規模亦隨之擴大,逐漸具備進行大型收購的規模、信心和經驗,而數年前他們可能缺乏這些條件。

其次,中國的對外投資受國內經濟再平衡影響。改革開放之前,經濟由重工業、建造業及出口作主導,現在則更多由國內消費帶動。至今服務業活動占本地生產總值五成以上,制造業正向價值鏈上游攀升並引入更先進的科技,而私營企業已占經濟總產值的60%。

這種轉變改變了內地企業到海外「買什麼」、「由誰去買」。

10年前,中國經濟增長幅度逐步上升至雙位數字、制造業的產品出口至全世界,內地企業參與海外並購旨在保障自然資源和能源的供應。如今,收購目標行業的范圍更大。消費相關產品和服務(娛樂、白色家電、健康護理)、高科技(機械人、汽車)及信息科技等行業在收購名單中占更大比例,與中國的整體經濟再平衡趨勢相符。

至於收購方的身份,10年前最典型的收購是大型國企購入澳洲的原材料,現在則是私營企業收購新加坡電子商貿公司、好萊塢電影制作公司或者德國機械人制造商。

換言之,中國的焦點已從「購買國家需要的」轉為「購買國家想要的」;由購買基本資源轉為購買滿足日益富裕的消費社會所需。

最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也是刺激中資企業進行海外收購的因素。經濟規模經過多年熾熱擴張,現在進入「新常態」,以較溫和和可持續的步伐增長。我們估計今年的增長率為6.7%,2017年為6.5%。這刺激了中資企業到海外市場尋找增長和多元化發展機會的意欲。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資企業的行政總裁與其他地方的同業並無分別,正如日資企業一直積極「走出去」,尋求在其他市場擴展業務。市場憂慮內地擬透過並購擴大在海外的影響力,或內地投資者擬利用並購將資金轉移至境外,其實都是杞人憂天。相反,並購活動大幅增加是因為中國經濟日趨成熟(包括規模及各項需求),以及企業純粹出於商業理由而進行並購。

中國的並購活動與其不斷轉型的經濟一樣,都只是邁向「新常態」。(文章來源:hkej)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