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繁華半城綠 生態城市建設的新都之道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31 08:50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在多個重要場合如是強調。中國城市過去三十多年經歷了高速增長和擴張,取得了重大的發展,但粗放的發展模式也為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可承受之重」。隨着綠色發展被確立為「十三五」規劃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作為成都八大新型衛星城之一,新都積極回應這一時代命題,通過深入實施「生態護城」行動,着力建設「成都北部生態綠肺」。按照「反規劃」的理念,明確水體山體、綠地系統、基本農田的保護紅線,以底線思維嚴格管控;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生態本底和骨干路網沿線生態廊道,加快構建「一帶兩山兩河」全域生態體系;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在城市生態建設過程中,國外城市生態建設有哪些先進經驗值得借鑒?如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未來,新都如何更好地實現綠色發展?
2016年10月28日,創新中國•城市生態發展與區域創新——2016新都論壇在成都市新都區舉辦。本屆論壇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主辦,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成都市新都區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承辦。以「城市生態發展與區域創新」為主題,國內外頂級專家學者、媒體輿論領袖、知名企業家等百余人,在新都匯聚一堂,共同展望生態城市未來,並為新都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中共新都區委書記劉任遠出席論壇並致辭,「新都不新,這是一座鐫刻着2800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都;新都不老,這是一座根植着開放創新的活力之城。」劉任遠希望本次論壇能夠為新都城市生態發展與區域創新把脈問診,助力新都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中國新聞周刊》社長兼總編輯夏春平代表主辦方出席論壇並致辭。隨後,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黃小平為論壇揭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最早的「生態文明」概念提出者、解析及架構生態文明發展的專家龍安志(LaurenceBrahm),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數字化戰略」家、智能城市發展權威、庫拉索智能國家大會主旨嘉賓喬•韋曼(JoeWeinman),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國力,生態城市發展國際委員會副主席、生態城市建造者首席執行官、國際生態城市大會成員克里斯汀•米勒(KirstinMiller)出席論壇,就保護城鎮生態環境、發展低碳綠色生態產業、建設宜業宜居衛星城發表了精彩演講。
姚洋用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規律解讀了下一步經濟增長的動力。他認為,因為有結構性和周期性的原因,在現階段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增長速度放慢,而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要把落後的產能和生產力淘汰。以新都為例,姚洋認為生態城市建設能夠實現雙贏:城市化最大的好處是集約化,在城市內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其實成本會更低;而生態經濟本身也是一個創造收入、提高福利的過程。
龍安志則用中國的五行解析及架構生態文明發展:金——經濟發展考量方式;木——政府管理結構;水——金融政策;火——教育與創新,倡導綠色消費;土——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可以給我們的孩子教育、金錢、豪車,但是沒有人能保證給後代的孩子干凈的水喝,這是我們共同面臨的世界生態環境的最大危機。」龍安志說。
對於新都建設現代化國際化衛星城的定位,常紀文認為,衛星城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定位,開發利用邊界制度和相關的制度,交通潮汐現象,鄉村建設(防止出現空心村問題),市政和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尤其不能將衛星城建成一個「睡城」,「新都有這麼多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300多家,這是衛星城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一個成功典范。」
本次論壇上,喬•韋曼提出了智慧生態城市的概念,他認為,智慧生態城市旨在運用先進的IT技術來提升能源和其他資源效率、關注全球環境,滿足其居民的願望,以此保持「人與地球的平衡關系」。
高國力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很多配套新舉措,包括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探索綠色GDP國民經濟統計體系、開征環境保護稅等,都非常有挑戰性。因此,高國力建議在「十三五」時期,選擇更多有條件的城市像新都這樣進行探索和創新。
克里斯汀•米勒則倡導了「城市村」的理念——把各個社區劃分為城市村,可以通過步行輕松到達目的地,它既包含生活場所、工作場所,也包括商業化的設施。另外,米勒建議,如果將傳統城市轉化為生態城市,既要借鑒國際先進的經驗,又要照顧本地的環境和條件,要因地制宜。
圍繞以生態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等議題,龍安志、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環保局副局長徐修春、樂視控股副總裁姚文光、可口可樂大中華及韓國區可持續發展副總裁張華瑩、成都市新都區副區長陳志展開了熱烈的思想碰撞。
「郡縣治,天下安」,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新都對於生態城市的探索在全國都具有示范性意義。古有「落日人從綠野來」,今有「半城繁華半城綠」,新都的生態實踐不僅展現了對腳下這片土地的莊嚴態度,更表現出對人民及其子孫後代的責任擔當。
新聞鏈接——成都市新都區生態護城行動
(一)堅持以敬畏之心尊重自然規律。恩格斯曾說:「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才能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切實做到「三個一定不」:一定不用資源環境換GDP的發展,一定不以透支未來發展空間換取眼前繁榮,一定不回避當前生態環境面臨的種種問題。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揚「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精神,堅持久久為功的綠色接力,把最好的空間留給最廣大的人民,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博客,微博)。
(二)堅持以底線思維優化空間格局。要按照「反規劃」的理念和「獨立成市」的要求,將城市生態規劃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用「不能干什麼」明確水體山體、綠地系統、歷史文化的保護線,基本農田和生態的保護紅線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的控制線,實施嚴格管控,讓生態環境休養生息。要與自然秉承、生態支撐以及功能要素的配備相結合,科學確定城市發展的天花板,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要大力推行「多規合一」,依托多樣化的生態本底,着力構建「一主兩翼三區、兩片兩園多點」的生態、生產、生活全域空間結構,進一步完善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的四級城鎮體系,推動形成城鎮布局、產業布局、人口布局相匹配,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相協調的發展新格局,真正實現「林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
(三)堅持以自然方式實施生態修復。圍繞建設「成都北部生態綠肺」的目標,按照「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的要求,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生態本底和骨干路網沿線生態廊道,加快構建「一帶兩山兩河」全域生態體系。遵循「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理念,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搶救性保護現有林地,大力提升森林覆蓋率,重點實施「一帶兩山」區域生態修復和增綠工程,讓城市再現「青山翠林」;嚴格管控「兩河」流域生態紅線,建設集生態涵養、運動游憩、應急避難為一體的大尺度帶狀開放式公共濱水空間,規劃實施毗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工建設翠微湖—泥巴沱森林體育公園;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抓好「毗河供水工程」,繼續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實現「水清水活」。要充分借鑒國內外的一些成功經驗,用自然的、生態的方式,分輕重緩急、分年度時序進行恢復、保護和利用。
(四)堅持以低碳循環發展綠色產業。牢固樹立「惜土如金」的理念,全力推進現有資源盤活,堅持「以用為先、促進盤活利用」的原則,通過協商收回、調整置換、「合資入股」、「鼓勵向空中發展和技改擴能」等多種方式推進存量土地二次開發。承接市級戰略功能布局規劃調整,加快構建「兩片兩園多點」的產業空間體系,推動形成功能互補、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的產業發展空間大格局,優化提升各園區間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土地集約節約高效利用。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廣綠色建築、綠色施工和建築工業化,促進建築業轉型發展。加大農產品(000061,股吧)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標准化基地建設和農業科技創新。嚴把建設項目環保准入關,抓好源頭控制,鞏固減排成果。嚴格執行新環保法,堅決取締非法小作坊,切實加大燃煤煙塵、家具行業VOC防治力度。
(五)堅持以宜居適度改善生活空間。圍繞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的總目標,以「四態合一」的思路深入推進城市建設管理轉型升級。按照「小街區規制」理念,着力增加路網密度,優化片區功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提高群眾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適度。遵循「減量、增綠、留白、修補」的原則,疏老城建新城,加快實施舊城有機更新改造,加大歷史街區保護力度,凸顯城市地域特色,展現「最新都」;着力打造規劃科學、配套完善、內涵豐富的城市新區,全面提升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新形象;圍繞「城區五百米見綠,有條件區域千米見水」的目標,大力推進一批街頭綠地、市民廣場建設。以「北改」為龍頭,深入開展城建攻堅行動,大力推進「四改六治理」,切實改善城鄉人居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手段,健全城市綜合管理體系,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水平。
(六)堅持以法治精神培育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只有納入法治化軌道,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要通過生態法治宣傳教育及嚴格執法,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環保意識、行為和責任觀念。要健全生態法規建設,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評價體系,使之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導向。要健全完善「綠色GDP」綜合考評體系,建立以功能為導向、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差異化目標考核評價體系。要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要嚴格環保執法,對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等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嚴厲打擊生態環境犯罪行為。要倡導健康生活,鼓勵引導廣大群眾使用節能環保產品,綠色低碳出行,養成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構築生態文明新家園。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