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機關重重的香港特首選舉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2-13 13:17


(新聞專題)機關重重的香港特首選舉(葉柏毅報導)

香港明年要選出第五屆特首,由於之前的所謂「鳥籠普選」方案,遭香港立法會否決,因此明年的香港特首選舉,仍然沿用舊制,以一千兩百人選舉委員會選出特首,香港並且也已經選出了這一千兩百人。但是,這有權選舉特首的一千兩百人,是怎麼選出來的呢?


其實所謂的一千兩百人選委會,在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剛移交給中共的時候,只有四百人;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就是由這四百人選出來的。香港特首選委會,粗分為四大界別,包括第一界別「工商金融界」、第二界別「專業界」,第三界別「勞工、社會服務與宗教等界」,與第四界別「政治界別」。當然,這樣的分類,只是大別;若要細分,四大界別還可以細分成三十八個小界別。而在三十八個小界別中,除去第四界別的「政治界別」之外,其餘三大界別中,可以細分成三十五個小界別,由各小界別當中,有權選舉「選委會委員」的人,再選出「選委會委員」。選出選舉委員的方式,原則上,是由各小界別,其中的成員,互選產生。至於小界別是如何劃分,以及各小界別當中,可以分配到多少選舉委員,則是由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規定。有趣的是,三十五個小界別中,也不盡然都是用選舉方式來選出選舉委員。例如其中的「宗教界別」,就分成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道教、孔教及佛教,每個宗教各有十席選舉委員。基督教與天主教界以抽籤決定,至於伊斯蘭教、道教、孔教及佛教,則是推舉產生。例如 2012 年特首選舉,香港商人「劉夢熊」自稱對孔教有濃厚興趣,就被香港孔教學院,推舉為選舉委員。另外還有一個不用選舉產生的選舉委員,就是第四界別的「政治界別」。政治界別包括香港各級議會議員、立法會議員、香港區人大與政協等,這些政治代表,就屬於當然選舉委員,不必再互選。

由於中共也知道四百人選舉委員會,人數實在太少,為了做做樣子,第二屆特首選委會的人數,增為八百人;後來因為港人爭普選的呼聲,越來越大,中共在 2012 年第四屆特首選舉中,把選委會人數,增加到 1200 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 1200 人選舉委員會,並一直沿用至今。選舉委員的作用有兩個,除了選出特首外,另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特首候選人也是由他們所選出來的。有意參選香港特首的人,除了要符合參選資格外,也必須獲得至少 150 名選舉委員的連署,才能具備候選人資格。基本上,選委會委員一任五年,通常提名並是選完任特首就沒事了;但仍然要訂定任期的原因,是怕特首在任期當中生變。像是 2005 年 3 月,連任的特首董建華,以「健康理由」辭職,這個時候,就需要補選特首;而特首補選工作,也是由當屆選舉委員會來進行,後來他們就選出了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來接任。

以上雖然是對香港特首選制的簡介,但也夠複雜的了。事實上,選制越複雜,選舉圈越小,也就越容易操控。香港民主派人士曾經不只一次批評這種小圈圈選舉;然而這一次,也就是第五屆特首選委會,泛民主派得到超過三百席,被視為是一次大突破。民主派的說法是,如果要與親北京的建制派較量,只有「打不過他們就加入他們」,希望能以進入體制內改革,但是部份香港民眾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他們在經歷雨傘運動與旺角衝突之後,對北京已經全然不抱希望,對民主派打算融入體制更是嗤之以鼻。至少目前,泛民主派表明將不會派人出來,參舉特首選舉。以泛民在選委會所得到的席次,如果他們真有決心,就算拚不過建制派,至少也要擺出個態勢,但如今連派人參選都省了,當然也難免給激進民主派「紙上談兵」,「用嘴爭普選」的譏評。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自立法會選舉到選委會選舉,香港本土派始終難以出頭,泛民派卻能逐漸擴張版圖,本土派在指責泛民與建制妥協之餘,是不是要考慮調整路線,以期能獲得更多民意的支持,或許也是一條另起爐灶之道。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