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在憲改這個問題上到底糾結些什麼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2-14 09:40
有評論指出,意大利的憲改公投落下帷幕,改革方案被高票(59%)否決,總理倫齊還丟了自己的烏紗帽,真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客觀而言,意大利的傳統政治體制一直掣肘着政策的延續性和決策的通暢性:二戰後至今的70年中,已有65屆政府輪換登場,差不多每13個月就易權。這給意大利的政治、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均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動盪。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對這樣的政體進行改革,按理說應該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倫齊提出修憲之初,的確還是很有成功希望的,可隨著國內反歐民粹勢力的不斷壯大,原本只涉及內政的修憲計劃被硬生生地與倡導者倫齊的親歐立場掛靠起來。
那麼,意大利人在憲改這個問題上到底糾結什麼呢?根據筆者的觀察,發現他們的糾結源自對當下動盪的厭煩以及對集權歷史的忌憚,歸根結底還是對政治缺乏足夠的信任。
如果投贊成票,選民覺得等於把本國的民主和歷史交到一個人或若干寡頭手中,這樣或許會葬送來之不易的三權分立;如果投反對票,則意味着一切照舊,議會還是又大又貴(945位議員,堪稱歐洲第一)。
如果投贊成票,等於表明自己支持總理倫齊繼續大刀闊斧地干,按照這個節奏,立法速度固然是加快了,可參與立法的人未必代表選民個人的價值觀;如果投反對票,則意味着倫齊可能辭職,未知數因而會增大。
如果投贊成票,選民認為等於表明自己在捍衛某種歐洲理念,可今日之歐洲正在與許多選民的價值背道而馳;如果投反對票,則等於將自己的國家交給畢普·格力羅和他的「五星運動」,那樣就更無從知道意大利將來何去何從,歐元和歐洲又將往何處去。
這就是倫齊今年4月宣布將自己的政治生涯與公投結果掛鈎後,意大利所處的進退維谷的境地。原本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最後演變成一個影響深遠的政治表決。卡梅倫倡議的留歐/脫歐公投給英國和歐洲乃至世界帶來的混亂,便是前車之鑑。
以改革家著稱的倫齊忽略了一點:正因為當下情勢動盪不安,意大利人才更想依仗現行的憲法,因為該憲法是共和國的先行者們,在經過兩年與墨索里尼的支持者和德國占領者的浴血奮戰後才制定出來的。即便在共和勝利之後,原有的創傷並未癒合,保皇黨與共和派之間依然對立,上世紀70年代的左翼恐怖襲擊使意大利舊傷未愈又添新傷。
如今的意大利也並未好哪去:它是一個尚未從上次金融危機中復甦過來,仍處在茫然與氣餒中的國家,也是一個40%年輕人沒有工作或背井離鄉的國家,還是個十年內家庭購買力縮水40%的國家。
意大利人的民族認同感並不十分強大,他們認為,與其面對一個運作混亂的國家,不如認同自己所處的地區。意大利的議會的確太大太貴,立法過程也過於冗長。正因為如此,存在了70年的憲法才成了意大利人心目中的民族團結的壓艙石,以及避免國破政息的保證。
現年68歲的喜劇演員格力羅於七年前組建了「五星運動」,他利用自己的博客發表極具爭議的言論,頗有煽動性,據說他的博客流量排名世界前十名。根據部分民意調查的結果,「五星運動」有望成為意大利的第一大黨。加入該黨的人形形色色,但他們都反對政治腐敗和揮霍、反對歐元、支持脫歐和關注環保。格力羅宣布,如果下次大選他獲勝,將就脫歐問題進行公投。
倫齊的辭職實際上已為重新舉行選舉敞開了大門,這令許多意大利人感到不安。對於經歷了七年危機困擾和痛苦改革(退休金減少,增稅和醫保條件今不如昔)的意大利人來說,穩定是排第一位的,他們不想在經濟剛有起色的時候,再把自己的命運交由市場和歐盟官僚機構來擺布和宰割。同時,他們又擔心支持憲改會毀掉共和先驅們在二戰後搭建的民主架構,撼動意大利的立國之本。
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此次公投實際上很容易被民粹主義勢力所利用。現在,憲改方案被否決,意大利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倫齊已經辭職,由真蒂洛尼組織過渡政府,新政府能否堅持到2018年下次大選將是個問號。
但無論如何,公投起碼有一個好處:它讓意大利人重新憶起自己的民主歷史,並推動了一場關乎到今後70年民族未來的大討論。(文章來源:聯合早報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